感动在爱的路上
——“送教上门”随感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这首歌相信每个人都会唱。今天,我想唱给我上门送教的的这位患有软骨、肌肉萎缩症的重度肢体残疾少年——程浩然。去年,因为学校组织的送教上门这个非常有意义的活动,让我认识了他。在我人生阅历当中,残疾智障都是从书本上或电视上了解的,现实中我从未见过。机缘巧合,我认识这样一个17岁的残疾少年,并且被他及他的父母一直感动着。我也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够与我一起分享这样的感动……
记得第一次上门,当我敲开浩然家大门时,听到的第一句话就是 “姐姐,谢谢你来看我”。我当时挺惊讶,觉得对于眼前的他,应该是被慰问、被关心的一方;而我迫于紧张,一时竟不知如何开口,尴尬地坐下看着他。没想到,善解人意的他却礼貌性化解了这个尴尬。我非常感激他先主动和我说话。我摸摸他的头告诉他,以后我每个周末都会来看你。可是,每一次看着他那变形的骨骼,蜷缩着的身子十分艰难地趴在沙发上,背后的我伤心不已,命运对于他多么的不公呀,但每一次在他面前,我都忍住了将要落下了眼泪。
几次送教,通过与浩然妈妈的交谈,了解了他们家庭的大致情况。浩然妈妈告诉我们,他们现在一家四口,有一双儿女。在没有生下浩然的妹妹之前,浩然妈妈她和丈夫靠着一点积蓄,背着浩然去上海等外地大城市看病,历尽艰辛。路途不仅遥远,更困难的是浩然身子不方便,得总固定的姿势抱着他不能动,这让浩然妈妈在求医的路上走得特别艰辛,几度濒临崩溃,生活的艰辛压的她喘不过气来,试着放弃的念头在她脑海里闪过无数次。但是,她一想到这是她怀胎十个月生下来的儿子,他是作为一个母亲生命里唯一的寄托,浩然自己都没说过放弃,她怎么可以轻易放弃呢?外面的世界是那么美好,浩然才这么小的年纪,尽管老天对他的不公,但作为母亲不能剥夺他去追求享受美好生活的权利。想到这一切,浩然妈妈以柔弱的身躯和坚强的毅力一直坚持着没有放弃。小浩然在一小读到三年级,由于身体实在不能坐着,甚至不能靠着,他便不得不告别校园一直在家养病治疗。为了维持这个家,浩然妈妈和浩然爸爸一起继续为生活忙碌着。他们开了一个小店,多少个日日夜夜奔劳在外的身体,只要回到家后看到开心的浩然,那一切都值得了。渐渐的,他们小店生意越做越好,家庭生活也维持得不错。那个时候,他们有了再生一个想法,一方面也是想着以后两兄妹互相照应着,另一方面呢,生活有了新的希望。浩然妈妈便问浩然愿不愿意再要一个妹妹。浩然觉得父母不容易,自己让妈妈操太多心了,直到家庭生活稍微稳定好转的时候,妈妈想再要一个孩子也是常理之中。懂事的小浩然爽快的答应了。所以,现在小浩然才有了一个妹妹。小浩然的妹妹今年小学二年级了,长得特别水灵甜美。在家,妹妹照顾哥哥一些生活上的不便,而哥哥则监督妹妹的学习。两个人互帮互助,兄妹之间的手足情,让人感动。
每次去看浩然的时候,他总是以一种乐观积极的笑容对着我们,从来不会觉得自己身体残疾而表现得不开心。当然,我知道这是由于他的懂事和善良。自从他生病,这么多年以来,除了父母之外,不知道他一个人是怎么在夜晚中入睡。小时候,小浩然只记得自己一个小小的发烧,都会难受得睡不着,只有靠着爸爸或妈妈的怀里才能入睡。然而,小浩然不仅身体上病痛困扰着,最主要的是他的内心该是一种怎样的煎熬。我想作为一个健康人,或是任何一个平常人,都无法感同身受。我比浩然只大8岁,在社会阅历方面,他虽然没我深,但是在对待人生这条路上,仿佛他比我要懂得多得多……
为了切实落实党和政府的政策和关怀,让残疾儿童及其家庭真切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为了保障由于确实因生活不能自理等客观原因不能到学校接受教育的重度残疾儿童少年,享受教育的权利,真正体现教育公平,上级部门去年特别开展了送教上门的活动。送教上门工作的对象是重度残疾儿童,特殊教育事业是民生工程重要部分,更是一种爱的传递和爱的奉献。哪里有残疾的孩子,哪里就有爱心的凝聚。差不多一年了,我十分感谢学校给我这份特殊的送教上门的工作,参与到爱的传递和奉献的活动里,让我投身到习总书记提出的精准扶贫、助学济困的民生工程的洪流中,并被一直感动着!
(海阳一小教师 方宁 洪文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