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通知公告
微课展示
课例分享
学科研究
工作动态
荟萃课堂
课后反思
研究成果
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
教学反思
课后反思
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
庄兴:说不一样,其实也一样
信息来源:一小课题组     日期:2017/12/6     浏览次数:1100

11月份,海阳一小开展了为期三周的校内数学公开课活动,新老教师同台竞技,拆招换招,精彩纷呈。做为新教师的我,打心底为有这样学习成长的机会而欣然不已。于我而言,每一堂课都是一次汲取营养、增进教学素养的好机会。这其中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方针老师借助微课手段展示的《圆的面积》一课,短短40分钟,感触颇深、收获颇丰。

一、严瑾教学环节,注重课堂时效

方老师的课开篇点题,在上课一开始就抛出本节课要研究的主题,起到了点明教学主题、明确教学任务的作用,又使得学生在新课伊始就能够找准本节课的发力点、专注对知识的学习与研究。同时,方老师悬而不绝,利用教学主题的呈现,巧妙设疑,制造悬念,留下了“圆的面积等于什么?”这一问题,让学生们保有期待。接下来的教学环节更是一环扣一环,从复习旧知、回忆转化,到新知研讨、公式推导,再到巩固新知、辨明易错等,整堂课的教学呈现逻辑严密且重点突出。

二、夯实知识基础,重视数学思想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知识的学习是以学生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的,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在教学新课之前,方老师展开了对平面图形面积定义的复习,以及对正方形、三角形、梯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求法的复习,充分唤起学生对平面图形以及平面图形面积公式的认知基础,并着重回忆由长方形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方法,回忆了数学中、同时也是本节课中要用到的转化的数学思想。为学生实现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实现知识的迁移与建构新知做好铺垫。

三、巧用微课手段,活现图形变换

将圆转化成近似长方形是学生发现规律、探明圆的面积算法的关键所在。在实际教学中,方老师课前精心录制了微课程视频,生动展现由圆到近似长方形的转化过程。微课的运用,将图形的转化过程直观清晰地呈现给学生,达到了加深学生印象,明晰转化过程的作用。同时,使用微课也便于略去学生在课堂上动手转化操作的过程,避免了学生实际操作过程中的繁琐,提高了课堂效率。微课也为学生在课后展开图形转化的实际操作提供了操作指南,更好的服务于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和内化。之后,方老师趁热打铁,在微课展示完转化过程后,紧接着又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动态演示转化过程,将微课与既有多媒体教学资源巧妙结合,优化课堂教学,加深了学生对转化过程的理解,为后面顺利导出圆的面积公式打下了坚实基础。

四、立足教学重点,严密阐释公式由来

当学生通过观看微课及动态课件,发现圆与转化过后的长方形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后,方老师巧妙地与学生一边谈话引导,一边及时板书整理出长方形与圆各部分之间的对应关系,步步为营,推导公式形成。整个推导过程既无遗漏,也不赘余,一环紧扣一环,学生很容易就能明确圆的面积公式的由来。

五、分层巩固练习,满足学生需求

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的重要手段。对于课堂教学而言,学生的需求多样。在探明公式的前提下,方老师依次出示了求圆的周长与面积、已知直径求圆的面积、已知周长求圆的面积的闯关练习,习题难度由浅入深,层次鲜明,既实现了教学目标,又尊重学生主体,充分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学效果明显。

    纵观整堂课,学生借助微课直观,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发现圆的面积、周长、半径和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面积、长、宽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呈现出教师由扶到放,由现象到本质地引导,保证学生能够在有理有据的推导中始终参与到如何把圆转化为近似长方形的探索活动中来。学生思维在交流中碰撞,在碰撞中提升,思维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激发,探索、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主办:休宁县海阳一小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项目研究课题组                                                                                    会员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