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教学反思
海阳一小 郑文娟
《雷雨》这篇课文用精炼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语言生动优美,内容条理清晰,插图形象生动,学生在看插图读文字的过程中把看图与读文有机结合起来去感受,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的不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观察自然现象的欲望。
一、教学效果:炎热的夏天,常常会出现雷雨的现象。雷雨之后人们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欣赏着美丽的彩虹,耳边传来声声蛙鸣,周围洁净,充满生机的美。而这些自然现象应该说是学生曾经亲身经历体验过的,所以在教学本课时,我根据课文特点充分利用学生的认识基础,让学生回忆夏天雷雨到来之前,雷雨之中和一阵雷雨过后天气的变化及自己当时的感受和周围环境的变化,来理解课文,体会感悟课文,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意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得到升华,获得感情体验。
二、成功之处: 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课前指导学生根据自己以往亲身体验到的生活常识,想象体会夏天雷雨之前、雷雨之中和雷雨之后的自然现象和感受,以及雷雨前后的不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而达到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能力。
三、不足之处
1.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
在课堂讨论环节,我发现部分性格内向的学生发言较少,更多依赖活跃学生的回答。这说明需要设计更多互动环节,鼓励每个学生参与表达。
2. 对文本的深度挖掘不够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感受雷雨的变化过程,但在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时,我更多地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引导学生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例如,“乌云压下来”中的“压”字可以让学生体会其表达效果,但我在教学中忽略了这一点。
3.课堂节奏把握不够精准
在朗读和讨论环节,时间分配稍显不均,导致最后的拓展练习时间紧张。
四、改进措施
1.加强语言赏析,提升语文素养
在后续的教学中,可以更注重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美。例如,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雷雨的精彩词句,并讨论这些词句好在哪里。
2.优化课堂时间分配
在备课阶段,我会更加精细地规划每个环节的时间,确保课堂节奏紧凑有序。例如,在朗读环节可以适当控制时间,留出更多空间给学生思考和表达。同时,可以提前准备一些弹性问题,根据课堂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进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