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雷雨》教学设计
海阳一小 武郑嫒
【教材分析】
《雷雨》是一篇描写夏季时节雷雨景象的优美短文。本课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提取主要信息,能用自己的话说出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景色的变化。
【教学目标】
1.认识“压、蝉”等6个生字,会写“雷、乌”等9个字,会写“雷雨、乌云”等8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说出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景色的变化,能在语境中体会“压”“垂”“挂”等词语运用的好处,并抄写句子。
4.能说出自己见到过的雨及下雨时的情景。
【教学重点】
1.认识“压、蝉”等6个生字,会写“雷、乌”等9个字,会写“雷雨、乌云”等8个词语。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景色的变化。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压、蝉、垂、哗、户、扑”6个生字,会写“雷、黑、新、扑”4个字。会写词语“雷雨、雷声、清新”。
2.正确朗读课文,借助关键词句,了解课文内容,能说说雷雨前的景象。
3.能在语境中体会“压”“垂”等词语运用的好处,并练习运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天公作美,在骄阳似火的夏日里下起了一场雷雨,请同学们认真听,仔细看!
2.组织交流:说一说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如果能结合实际说说雷雨带给你的感受就更棒了。
3.导入新课: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去欣赏作者笔下的这场——雷雨。
4.教师板书课题(板书:16雷雨)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生动、直观又形象的情境,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提出自读要求:请看大屏幕上的自读要求。
(2)指名朗读,纠正字音:这篇课文共有8个自然段,现在请8位同学来读课文,一人读一个自然段,其他同学来当小听众,看看谁读得最棒。
预设需要教师强调的字音:读准翘舌音“垂、蝉”,“户”在“窗户”一词中读轻声。
2.方法多样,认读字词。
(1)开火车读词语:现在请同学们开火车来读词语,一人读一个词语,比比哪列小火车开得又快又好。
(2)看图片识记“蝉”
引导观察:同学们看这是什么动物?
教师小结:蝉是一种昆虫,在炎热的夏天总能听到它的叫声。
(3)字源识字法识记“垂、户”
观察思考:现在老师要出示两个汉字的古文字,看看谁能最快猜出是哪两个字。
教师讲解:“垂”的本义是边疆、边际,后来写作“陲”。
由此义引申为旁边,后来又引申为低下、流下、垂挂等。“垂”可以组词“下垂,垂直”。
观察发现:再认真观察,“户”的古字像什么?如果你看不出来,可以看看“门”的古字。
教师讲解:本义指单扇的门,由本义引申为房屋的出入口。一家人住在一个门内,“户”又引申为家庭单位。如“家家户户,千家万户”。
3.字词送进课文,再读课文。
引导朗读课文:现在我们把这些字词送回课文里,再来读一遍课文,相信大家能读得流畅又好听。要大声读,开始吧。
三、默读课文,理清脉络
1.提出要求:请看大屏幕上的自读要求。
2.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雨下起来了”“雨越下越大”“雨声也小了”这些关键词句,明确四至六自然段写的是雷雨中的景象。
3.集体交流:写雷雨前和雷雨后两种景象的分别是哪些自然段呢?指名回答。
教师小结:作者按照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顺序写出了三种不同的景象。
(设计意图:先提出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再给学生一个梯子,解决了难题,也教给学生通过找关键词句梳理课文脉络的方法,理清思路,感知内容。)
四、了解雷雨前的景象
1.明确要求:指名读大屏幕上的要求。
2.组织交流(板书:雷雨前:乌云、叶子、蝉、树枝、蜘蛛)
3.在语境中理解词义,朗读句子。
(1)指导朗读:请同学们自己读这两个句子,注意“压下来、垂下来”中的“来”读轻声,要读得又轻又短。
(2)体会“压”运用的妙处
①做动作:请大家把自己的双手压向桌子,做做“压”的动作。
②观察图片,引导体会:老师看到很多同学用很大的力气去压桌子,雷雨前的乌云也是这样的,大家看,此时,乌云的来势多凶猛啊!厚厚的乌云低低地压下来,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预设1:我感觉有点儿害怕。
预设2:我感觉快要透不过气来了。
③教师小结:请大家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读第一句话。
(3)体会“垂”运用的好处
①提出问题:这里的“垂下来”是什么意思?如果老师把“垂”字换成“掉”字,行不行?
②出示图片和句子:有很多同学说不行,为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
③引导学生对比理解:读句子,看图想一想,和同桌交流哪些用“垂”,哪些用“掉”。
④教师讲解:“垂下来”,东西一头向下,一头与上边的连在一起。“掉下来”,东西向下,和上边的分开了。蜘蛛下来的时候是被一根蛛丝连着的,所以用“垂”字更准确。
⑤指导朗读:雷雨马上就到,吓得蜘蛛赶紧从网上笔直地降落,慌忙逃走了,多么有趣的画面!自己再读一读这句话,试着读出蜘蛛的小心与慌张。
4.理解并积累“越来越……”。
(1)提出问题:雷雨前的闪电和雷声有什么变化?(板书:闪电亮,雷声响)
(2)示范朗读:请同学们听老师来读一读,一会儿来说说老师哪里读得好?教师范读。
指导朗读:“越来越……”这样的词语很好地表现了景象的变化。大家在朗读时力度、语气要读得一句强过一句,读出雷电的气势和雷雨即刻而来的紧张感。全班试读。
5.朗读第一至三自然段。
(1)教师范读,提出要求:现在请同学们认真听老师朗读第一至三自然段,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雷雨前的景象,你有怎样的感受?
(2)集体交流:引导学生从黑云压顶、狂风大作、雷电交加、动物逃跑等方面展开想象,给人沉闷、不安甚至有些害怕的感觉。
(3)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一至三自然段。
6.借助板书:说一说,背一背雷雨前的景象。
(设计意图:做动作或看图片,可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了解“压、垂”两个词语的本义,然后放回语境,联系生活,从而体会两个词语的妙用,最后回归文本,让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和个性,循序渐进,丰富认知。)
五、认真观察,指导写字
1.引导观察:这两个字都是上下结构,但是上下部分的宽窄有什么不同?
2.教师范写,强调两个字的书写要点:“雷”字雨字头的第二笔是点,第三笔是横钩;“黑”字笔画较多,注意笔顺,“灬”的四点要均匀排列,外面两点稍长,中间两点稍短。(板书:雷 黑)
(1)方法引导:要想写好左右结构的字需要注意什么?
(2)组织交流:需要注意高低,宽窄和穿插等。
(3)易错点提醒:“新”左边的“亲”要写得瘦窄,第五笔横比上下的两条横都长;“扑”的最后一点与竖是相触关系,不能交叉。
3.学生独立书写。
提出要求:下面请同学们自己来写生字,描一遍写两遍,注意坐姿。
4..提出要求:自己读一读本课的词语,然后写一写,每个词语抄一遍。
六、板书设计
16 雷雨
雷雨前 乌云 叶子 蝉
树枝 蜘蛛
闪电亮 雷声响
雷 黑
七、课后作业
结束语:同学们,这节课到这里就结束了。回家后把第16课的一至三自然段背过,并给爸爸妈妈讲一讲雷雨前的景象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