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际交流听课心得
陈霞中心小学 任琴燕
上周五参加了溪口片区组织的校际交流活动,听了三个年级,四位老师的数学课,下面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首先第一节是方芬老师的一年级《1—5的认识(加法)》,看到方老师选择的这个课题,我有点诧异,又很期待。虽然课题很简单,但是结合一年级的学生的特点来看,本节课却不是这么容易就能上好的。本节课,方老师通过1—5的顺数和倒数,并结合5的分法练习带领学生复习,再利用气球导入课堂,学生有了一定的兴趣。利用4个气球,左边3个,右边一个,合在一起的过程引出加法。接着师生“摆小棒”,举例说明“3+1=4”的实际意义,进一步的体会加法的意义。在举例说明“3+1=4”的时候,有一个学生说了“2+2=4”,方老师认为学生没有听清问题,让学生坐下,不予理睬。我觉得这一做法值得商榷,是否可以让学生继续说一说“2+2=4”的意义,即使学生说不出来,教师也可帮助说明,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无法预设学生的回答,所以在课堂上合理利用的学生的错误,有时更能促进课堂生成。
后面的二、三两节课属于同课异构,六年级上册《倒数的认识》,这一课时也是我即将要上的内容,所以我听得很仔细。本节课,陈老师采用的是猜谜导入,直接提出“互为倒数”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学生反应有点茫然,不易理解。而庄老师通过复习旧知,让学生自主观察发现,提出“倒数”学生进一步理解、叙述,过程更加的自然、流畅,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观察算式说发现的时候,陈老师直接出示倒数的定义,讲解,学生缺乏思考和交流,过于被动,虽然陈老师讲解细致,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听完陈老师的这节课,我也在反思自己,我的课堂很多时候也是注重讲解,缺乏学生自主体验的过程,往往达不到期望的效果。而庄老师在组织学生观察、发现、交流,再来叙述,并引导学生用一定的句式描述谁是谁的倒数,体现数学语言的准确性,之后再出示倒数的定义,起到归纳小结的作用,帮助学生理解,学生的主体性得以体现,教学效果更好,这正是我要认真学习的。
最后一节张老师的《条形统计图》,从生活例子引入,让学生经历收集、整理数据,制成统计表,并分析数据,组织多次活动,注重学生的的兴趣和体验,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张老师对这节课的重难点把握清晰,细节处理值得我学习,教学效果较好。
通过这几节课的学习,我更加明白上好一节课,学生是主体,教材是根本。只有立足教材,吃透教材,始终抱着组织者、引导者的态度,才能更好的发挥课堂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