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通知公告
微课展示
课例分享
学科研究
工作动态
荟萃课堂
课后反思
研究成果
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 >> 课例分享
汪春霞:《平均数》教学设计
信息来源:一小课题组     日期:2022/3/30     浏览次数:1103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
海阳一小   汪春霞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90、91页例1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知道平均数的求法。
2.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3.学习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情景导入:
    师:老师知道咱们班同学很喜欢唱歌,谁来为大家唱首歌?(同学们兴致很高推选了一位同学唱歌)。
    师:这位小歌手唱得怎么样?怎样来评价她的唱歌水平?(生:让评委来打分)对,老师请4名同学和老师一起担任评委,给这位歌手打个分数(4个小评委把打好的分数分别写在黑板上,老师也打了个分数)。
     师:同学们看,5个评委意见一致吗?按谁的意见办?(有些学生说:听老师的。另一些同学说:不行,那么还要其它评委干什么?)
  师:对,不能仅凭老师说了算,也不能仅凭某个学生的成绩来衡量。要解决这个问题,等学完“平均数”之后,大家就知道用什么办法来给这位歌手打分了。(板书:平均数)
    [设计意图]: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重的情绪色彩。数学教学中因数学知识抽象,情感因素隐蔽而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单调。这里通过模拟电视上歌手大赛评委评分的情景,使学生兴致高涨,同时在情景中揭示了“求平均数”的必要性,使学生以渴求的心理进入新知的学习。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平均数?
    生活中哪些地方常用到平均数?(平均身高、平均成绩,平均海拔……
师:看来平均数的知识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平均数的有关知识。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师:为争创全国卫生城市,我校四年级同学自发组成环保小组,利用周末去收集饮料瓶。请看,这是其中一组收集的瓶子数量,老师把它绘制成了象形统计图。
师:仔细观察,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师:观察的真仔细,根据收集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
师: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
师:什么是平均?(平均就是每个人一样多)
师:那大家想想,应该怎样求这个小队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瓶子?
(小组合作,尝试解决问题,可在纸上画一画、移一移)
小组长统计好每组有几种不同的解决方法,并准备全班汇报。
方法一:把小红多的一个瓶子给小兰,把小明多的两个瓶子给小亮,这样每人平均都收集了13个瓶子。
师:你能把刚才的想法在这儿摆一摆吗?(生在黑板上摆过程)
师:他是用了移动瓶子的方法,谁也用了这种方法,你再来说一说。
师:刚才通过移动瓶子的方法,把多的补给少的,这样就相当于得到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瓶子,这种方法在数学上称为“移多补少”法。  (板书:移多补少)
【设计意图:利用直观图,通过学生动手画一画,移一移,说一说等多种方式让学生直观感受通过“移多补少”的方式使学生直观理解平均数。】
方法二:(14+12+11+15)÷4
          =52÷4
          =13(个)
师:用这种方法的请举手,指着式子说:(14+12+11+15)第一步表示什么?52÷4表示什么?13表示什么?
师小结:你们的意思相当于把所有的瓶子都合在一起 ,再除以4,也得出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瓶子,这种方法我们简称为“先合并再平均分”。这也是一种比较棒的方法。(板书:先合并再平均分)
师:谁还有不同的方法?(师下去看一下)你的方法很独特呀,上去给大家介绍一下。
【设计意图:利用平均分的意义,使学生进一步明白:求几个数据的平均数,就相当于把这些数据的总和平均分成几份】
方法三:在11的后面画一条线,11右面的(3+1+4)÷4=2(个)11+2=13,所以13是这组数的平均数。
预设:为什么在11哪儿画一条线呀?
因为小亮收集的瓶子最少,是11个,所以每个人至少是11个。
为什么你只平分那8个?
因为每人至少收集了11个,所以4个人加起来一共多出8个,所以只分这8个。
自主提升:
师:对比第二、三种方法,它们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吗?
预设:第二种方法是平均分总数,而第三种方法,是平均分了11后面的部分。
师:不管是平均分总数,还是平均分一部分,都是运用了先合并再平均分的方法。
师:今天,我们用了3种方法,解决了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瓶子,我们说,13就是14、12、11、15这四个数的平均数。(板书:平均数)
师:那么,13是这四个同学实际收集的瓶子数量吗?
师:看来,平均数并不是真实存在的,它是一个虚拟的数。
师:那平均数13和他们实际收集到的数量相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实际收集的瓶子有的比13多,有的比13少。
师:实际收集的数量最大的是( ),最小的是(  )它们与平均数13相比,你又发现了什么?
预设:平均数13比最大值15小,比最小值11大,所以说13是介于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的一个数。
师:像这样,几个不同的数,在总数不变的前提下,通过移多补少,或者先合后分会得到一个相同的数,我们把这个相同的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比较,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师:平均数就是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使一组数变得同样多的数。那平均数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呢?请看大屏幕:
(1)判断题1、2
(2)男女同学比赛踢毽子,哪个队的成绩好呢?
预设1:求一共踢了多少个进行比较。
            男生:20+16+18+14=68(个) 
            女生:21+17+18+22+17=95(个) 
            95>68   答:女生队成绩好。   
预设2:因为两队人数不一样,不能用总数比。运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进行比较。
 
男生:(20+16+18+14)÷4   女生:(21+17+18+22+17)÷5
=68÷4                   =95÷5
=17(个)                =19(个)
            17<19   答:女生队成绩好。
(3)揭示平均数的作用。
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本身的总体情况,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也可以作为不同组数据比较的一个指标。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出示课件),冬冬身高140厘米,下水游泳,不会有危险。你认为冬冬说得对吗?为什么?(最后出示水下高低不等的水深)从这个例子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2、(出示课件)完成练习。
3、通过刚刚的例子你知道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探究-全班交流-互相质疑-争辩,使学生深刻的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平均数有哪些认识呢?

 


主办:休宁县海阳一小 教育教学科研                                                                                    会员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