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通知公告
微课展示
课例分享
学科研究
工作动态
荟萃课堂
课后反思
研究成果
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 >> 课后反思
方素芬:《名字里的故事》教学反思
信息来源:一小课题组     日期:2019/5/15     浏览次数:1392

《名字里的故事》教学反思
海阳一小  方素芬

      一、选课  1.一直想上一节高质量的口语交际的课,这几年一直在摸索口语交际课的上法,怎样把口语交际课上扎实,让每一个孩子在课上能得到真正的口语训练。这是第一个原因。2.我们现在做的两个课题都是和口语交际有关的,一个是省级课题《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运用于小学语文教学的研究》中,我负责子课题《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运用于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研究》这一块,另一个是我今年上半年申请立项的市级课题《核心素养理念下提升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实践研究》,为了把课题研究真正落到实处,我也想多上口语交际课。3为什么选这个课题呢?主要是因为这个选题来自部编版教材,部编版教材我还没教过,想尝试一下。4.选择《名字里的故事》,我想每个孩子应该都有话要说,而且介绍自己的名字和去了解别人的名字在实际生活中是大有用处的。基于以上这些原因,所以选定了这一课。

     二、备课  选定课题后,我把这本三年级上册的语文书看了一下,发现部编版教材每个单元除了沿习原来老版教材的主题外,每个单元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比如这个第四单元注重训练学生的推测能力,从每篇课文到单元作文,始终贯穿这一训练重点,另外口语交际的设定也比老版教材的要求更明确,每次口语交际基本都有两个侧重的训练点,比如本次口语交际的训练点主要是:1.把了解到的信息讲清楚;2.听别人讲话的时候,要礼貌的回应。我在备课的时候就紧扣这两点,让学生讲清楚,听明白,会回应。为了上好这节课,我前前后后把教案改了十几次,在自己学校里磨了两遍,请学校的同事帮忙听,第一遍时,前半节课比较冷场,气氛活跃不起来。而且小组交流和后面的记者采访有明显的重复教学。第二遍由于侧重了调动气氛,主题又不鲜明了。直到周一下午才将最后的教案定稿。

    三、反思  课前设想了种种,课堂是瞬息万变的,上完课,发现和孩子们交流的第一个环节就没有预想的那么顺利,孩子说话声音非常小,又由于场地的原因,右边的孩子在说,左边的孩子根本不会听,为了吸引左边的孩子注意倾听,我不得不打断原先设想的开火车说话,说了两个,就让左边的孩子点评。并及时地把火车调整到中间来开,可是刚说了两个,右边的孩子又不会听了,只好又打断,让右边的孩子点评。火车这样开总不是办法,我只好一咬牙,让中间的一行开了起来,直到一行开完,再点其他孩子点评。可是,这样一折腾,课堂时间已经过去了一大半。

    教学到了第三环节时,课堂又出现了一个小波动,当孩子们看到自己的名字出现在大屏幕上时,是那样的兴奋,叽叽喳喳地议论纷纷,当时由于课堂时间已经接近尾声,我采取了强压的手段,抑制着孩子们的兴奋,继续着我的教学,虽然孩子们很配合,也大胆地猜测了其他同学的名字含义,可是由于我惦记着时间的因素,没有很好地抓住当时的生成,比如:有个孩子说了另一位同学的王姓是和奶奶姓的这一信息,这其实是一个很好的教学契机,可以这样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还可以采访哪位王姓的同学,让他说说自己为什么跟奶奶姓的故事。这样也许就能碰撞出更多课堂的精彩。

    总之,课堂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课堂中成长,在课堂中反思,在课堂中前行,希望自己能越走越好。

 

 


主办:休宁县海阳一小 教育教学科研                                                                                    会员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