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老人与海鸥》一课有感
海阳一小 程蕾
11月9日,我参加了国培,有幸听了凌晓燕和胡莉莉两位老师执教的《老人与海鸥》。虽然是同课异课时,但两堂课却浑然一体,犹如是一人所上。那朗朗的读书声,浓浓的语文味,让我感受很多,收益不少。
一、两位老师对课堂都有非常强的把控能力,无论学生走的有多远,胡老师和凌老师总能迅速的抓住学生的生成,把学生拉回课堂。对课文的重难点,两位老师也早已熟烂于心,体现出一种对课文的熟悉,说明他们已经吃透了教材,这种功夫不是一天两天行成的,是源于对语文教学的热爱。
二、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胡老师和凌老师的课堂不仅教的是课文,更是教学生如何学,他们的教学目标是一致的,都是围绕单元导读来展开。第一课时,凌老师就抓住了单元导读,教学生学习《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时,要学会利用快速阅读法和揣摩作者如何把人物写真实,把事情写具体。课堂中,凌老师让学生快速浏览课后生字、快速浏览课文并找出课文中写了老人的什么事,海鸥的什么事、以及让学生快速找出一个词来形容老人与海鸥关系的,都在训练学生的快速阅读法。而在第二课时中,胡老师更是引导学生找到关键词,关键句来体会老人对海鸥的无私的爱。而这种爱就隐藏在老人的外貌、语言、神态、动作中。胡老师不仅带着学生感受了这种情感,完成了课文内容的教学,还渗透了作文教学。“三个褪色,还有驼着的背”让学生知道写人物的外貌时,要被抓住人物的特点来写,以免千篇一律。为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老人,胡老师还引出了老人的现实生活,通过让学生自读学习卡,进一步训练学生快速阅读并抓住有用信息的能力。
三、以生为本,以情促读,读中悟情。课堂是老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课文中描述人物思想感情,需要感情的交流,心灵的碰撞。例如“在海鸥的鸣叫声里,老人抑扬顿挫得唱着什么,侧耳细听,原来的亲昵的变了调的地方话----”胡老师在引导学生体会“亲昵”一词时,更是说起自己小时候爷爷奶奶对自己小名的呼唤,来让学生体会亲昵中,包含了老人对海鸥的爱,这是因为十几年的相伴,这是一种亲人间的了解。老人的呼唤中不仅是得意,更流露出自己对海鸥的情感。在这里,老师的范读,引读,让学生扮演老人呼唤海鸥,在朗读中感受到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动人情景,感受到老人对海鸥的亲昵和爱。课堂中,学生自由读,个别读,集体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朗朗的读书声,展现了宽松的、和谐的学习环境,也使学生对课文进一步理解。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切身体会到作者的真情实感,得到了美好感情的熏陶。胡老师还引导学生抓住“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十年了,每天必来”想象画面,仿佛看到什么?如此一步步把老人对海鸥的爱具体化,让学生进入老人的情感世界,去领略,去品味老人与海鸥的情思。这部分,胡老师都是通过朗读教学,抓住重点语句,调动学生读书,进入文本的积极性。如果遇到学生读不出情感,胡老师并不是继续完成自己的教学内容,而是停下了,一直到学生读出情感为止。
原来我认为,高年级并不需要重视生字词语的教学,但凌老师的第一课时颠覆了我的想法。凌老师抓住“谱、吉、抑”三个典型字,从音、形、义三个层面来教学,三个字的书写更是扎实有效。在凌老师的课中,每一个字,每一个词语也都是有感情的。如何理解词语的意思,原来需要靠工具书,需要结合上下文,那在凌老师的课中,在读中就能理解。“炸了营似的”“亲昵”等词语,就是在凌老师反复的指导朗读,引导学生读懂他们意思,读出他们的情感。
四、有效拓展,内化感受。语文课要有听说读写的结合,胡老师引导学生写写自己的感受,可以是对老人的崇敬,也可以是对自己的反思,认为自己今后可以怎么做。这个环节有效的充实了课堂,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提升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听了胡莉莉老师和凌晓燕老师的两堂课,自己也认识到自己平时有很多的缺点和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自己要多学习,多反思。要把教材背熟,备透,课堂中要提高自己随机应变的能力,抓住学生的生成,把它转变为课堂中有利的资源,而不能不顾学生,只顾完成自己的课堂任务。尤其是中高年级的语文教学,不仅要体现语言的人文性,更要注重与工具性的统一,善于抓住重难点,授之以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