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夜泊》是唐朝诗人张继创作的一首耳熟能详、童叟皆知的诗篇。张继凭一首诗歌而享誉于世。课前我认真观看了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的课堂实录《枫桥夜泊》,决心来一个临摹版。
当我们抛开张继的创作背景,单单从审美的角度来剖析这首七言绝句时,惊奇地发现其中一个个意象竟成了一种文化的符号,情怀的象征。
我拟定以下几点教学目标:在反复诵读中,感受一种涤荡千年的文化情怀,一个游子对故乡、亲情的无限牵挂;在深入文本的过程中不断触摸古诗的“内核”——情感,从而在对比阅读中,不断丰厚、滋养、催生这种文化情怀;在“诗言”——“诗意”——“诗韵”间走一个螺旋式的来回,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有效策略。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反复诵读,感悟诗境,积累背诵。
本课教学试图搭建一个师生平等对话的平台,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在学生自主感悟、合作探究中入诗言、入诗情、入诗心。采用诵读体悟,品评赏析,积淀深化的教学方法,适时借助多媒体的音乐与画面的渲染,引领学生读中感悟,思中明理,读中融情,悟中升情。
课的伊始,用当代诗人陈小奇的经典歌曲《涛声依旧》中的几句歌词导入,“抛砖引玉”,我与学生一起沿着古典文化的长河一路逆流而上:从清朝到明朝再到宋朝。为何这些诗人都要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这钟声为何有那么大的魅力?正所谓“未成曲调先有情”,学生有了的学习期待,《枫桥夜泊》的出现就变得水到渠成。将“愁眠”这条线索在情感上层层叠加,为学生营造了自古逢秋的寂寥之感:日沉月升,幽暗模糊的渔火,江边盘旋飘零的枫叶…… 寒山寺的钟声也从古鸣到今时,中华大地的明月从古照到今,文人墨客的愁眠也从古时到延续到今日,那明月,那愁眠,那钟声,还将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的传下去,这就是经典,也就是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