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润与习得
——成语故事《手不释卷》教学反思
海阳一小 汪永梅
《手不释卷》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个成语故事。教学这一课前,我一直有如下想法:要把本节课的学习作为一个切入口,让孩子在读故事、讲故事中理解故事;带给孩子关于“成语文化”的影响,爱上成语故事,不断习得语言,提升言语能力。
一、微课铺垫,激发兴趣
课前,我制作了微课《成语的奥秘》,设计了课前学习任务单。学生通过观看微课,逐步清晰地形成对成语的认识,能把握住成语的来源,知道积累成语读成语故事的好处。
正是因为课前有效地利用微课调动了学生学习成语的兴趣,因此整个教学过程中,感觉学生参与度高,比较专注,比较投入。
二、营造氛围,无痕浸润
成语,是我国文化的瑰宝。学习这一课,要让学生产生一种喜欢,一种民族文化的自豪感。所以我坚持从第一分钟起,就让学生走进“成语”,走进“故事”,让学生在朗读成语,讨论成语,辨析成语来源中,渐渐建立清晰的概念,产生阅读兴趣;在“概括讲”“互动讲”的环节中,扩展故事内容,逐渐把握成语的深刻内涵;在讨论讲给谁听,怎么讲清楚中,慢慢说出故事蕴含的道理。
三、扎实训练,注重习得
一课要一得,学生能力的增长是在循序渐进的训练中慢慢习得的。
一是习得学习方法。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主要想通过这一个成语故事的学习,帮助学生梳理学习其他成语故事的方法,即:知人物——晓大意——释词意——悟道理。
二是习得概括方法。语言故事随短小,但以“事”为中心,情节流畅,便于讲述。所以我让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内容,强调用“谁干什么”,说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强调简洁概括。在学生讲述后,我又呈现了书面化的简洁概括,让学生既复习了生字,又通过对比清晰了对“简洁”概括的认识。
三是习得理解能力。故事浅显,但又学生读不懂的地方,如“手不释卷”究竟是何意呢?先让学生画出孙学劝学的相关句子,然后学生模拟对话,逐步分析孙权劝学的成功之处,找出手不释卷在文中的意思,从字面上进行理解,从吕蒙后来的变化中体会成语深层含义。
四是习得文体知识。语文教学要围绕本体性知识展开,作为一种陈述性知识,文体知识不可忽视。课中,把成语与原著中的古文进行比较,借助文本例子让学生知道故事离不开事,故事离不开情节的变化突转,成语故事一般都会传达一个道理等。没有生搬硬套,没有死记硬背,是结合文本中的例子,不断渗透,力图让学生习得的。
一堂语文也许课微不足道,但每堂课都这样浸润,这样熏陶,学生的“语文气质”会慢慢得以培养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