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次 “相约名师·聚焦课堂”小学语文教学观摩交流研讨会上我观摩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课,倾听了两位名师对“非连文本”的独到见解,初步认识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
一、什么是“非连续性文本”?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而“非连续性文本”就充分反映了语文学科这一特点。所谓“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多以统计图表、图画等形式呈现。它的特点是直观、简明,概括性强,易于比较,在现代社会被广泛运用。如果说连续性文本是感性的,那么非连续性文本就是理性的。
二、“非连续性文本”能带给学生什么?
综合运用:“非连续性文本”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从“非连续性文本”中提取、总结连续性文字,提升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理科课程中图文、题干当中的文本都属于“非连续性文本”,而随着课程深度的加深,学生所接收到的“非连文本”将会更多,那么,“非连文本”的教学就能帮助学生吸收海量信息,发展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生活实践:现代社会在飞速的发展,学生必须具备适应社会生存的能力。“非连续性文本”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及广泛的应用,例如:公交车路线、乘车车票、导游图等都属于“非连文本”。那么,培养学生阅读并理解“非连续性文本”,从中发掘、整理信息,是人立足于社会的基本技能。
总之,“非连续性文本”的学习对学生成长大有裨益。
三、教师应该怎样对学生进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培养?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在“学段目标与内容”板块“第三学段”的阅读目标第五点中,新增加了这样一句话:“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到有价值的信息。”在这次观摩课上两位教师呈现了一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培养策略。
(一)推论和预测策略。
戴一苗老师执教的《像科学家那样思考》这堂课让孩子们化身名侦探柯南,抽丝剥茧的抓住文本信息,在读懂文字内容的基础上,她让学生们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合理的推论和预测。
(二)比较和归纳、图文结合策略。
张祖庆老师的这堂《未来能源》,他将科学知识带入与语文课堂,抓住“非连续性文本”及插图内提供的信息,指导学生认识、比较两种能源,再完成表格进行归纳,进而进行语言文字运用,组织辩论,完美的将学生的理性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
这些策略让学生自主、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实践活动当中,学生能够有效地整合利用信息,完成老师提出的学习要求。可目前教材中“非连续性文本”并不多,这就要求教师做有心人,开发“非连续性文本”的课程内容,在紧密联系学生现实生活需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非连续性文本”,例如:课程表、作息时间表、书本目录等。在当前“连续性文本”占主导地位的阅读教学中有机渗透“非连续性文本”,例如教材中的插图、归纳课文内容等。
这两节观摩课虽只让我们初窥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之门径,但却为我们今后的“非连续性文本”教学指明了一条探索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