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通知公告
微课展示
课例分享
学科研究
工作动态
荟萃课堂
课后反思
研究成果
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 >> 荟萃课堂
朱春燕:阅读教学的理性“突围”
信息来源:一小课题组     日期:2017/11/8     浏览次数:1255

海阳一小   朱春燕

适逢第十八届“相约名师·聚焦课堂”小学语文教学观摩交流会,聆听了李祖文和杨纯彦两位老师关于群文阅读教学的观摩研讨课,他们分别以《我们要上学吗》和《故事的结局》为主题,引导学生进行互文性阅读,从扶到放,走向自主,力求教给学生阅读的路径和思维的方法。在之后的讲座中,两位老师也将自己在阅读教学之路中的所得所感倾囊相授,让我对群文阅读这种新兴的教学形式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群文阅读,简单地讲,就是将一组文章按一定方法组合在一起,在调动学生阅读兴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选择、积极提出自己的观点,从而建构对某个概念的较全面的认知,提高阅读素养的教学活动。

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课文是围绕“神话故事、民间传说”的主题来编排的,当时,我精心教授完《西门豹》、《女娲补天》和《夸父追日》后,自我检测教学目标中的几点要求都达到了,但总觉得还少了点什么。三年级的学生知识积累不多,对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了解很少,仅仅学习这几篇课文,似乎并没有真正感受到神话故事的神奇魅力,也没有对这一特殊文学样式也显露出特别浓厚的兴趣。对于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似乎还停留在蜻蜓点水、隔靴搔痒的状态。

穷则思变,困则创新。针对这一问题,我大胆尝试了群文阅读教学形式,精心挑选了《精卫填海》、《神农尝百草》、《大禹治水》、《后羿射日》、《盘古开天地》这几篇具有内在关联的文本材料,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群文阅读,促使他们在围绕主题的不断阅读对话和探讨中获得个性多元的阅读体验。

事实证明,群文阅读可以化解传统的“单篇文本教学”高耗低效的尴尬,它注重知识的整合,拓宽了阅读范围。可以说,群文阅读是对传统阅读教学的一种理性“突围”。下面我将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进行群文阅读的几点策略。

选文——博观约取

筛选好文章是进行群文阅读教学的前提。从“单篇”到“群文”,并非是随手拈来、简单的数量叠加,只有紧紧围绕一个议题选择合适的文本去读,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直击“要害”。

文章的选择是多维度、多面化的。根据同一作者来选择文本就是其中一种最简单的方法。名家的作品常常分散在教材中,学生对作者的了解是零碎的、片面的,往往不能形成一个整体的印象。我在教学苏轼的诗歌《题西林壁》时,又补充补充了他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惠崇春江晓景》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醉书》这三首诗,放手让学生用学得的方法自主合作阅读、讨论交流。通过对同一作者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学生对苏轼这位作家的性格特点、语言风格都有了更多的认识。

同一体裁的文章之间既具相同点,又各有千秋。在讲到《巨人的花园》这一单元时,可以发现这个单元的阅读主题是童话故事,如《去年的树》、《小木偶的故事》,因此,我又为学生筛选了一些适合阅读的童话故事,包括《绿野仙踪》、《九色鹿》和《皇帝的新衣》等,让学生在互文性阅读的过程中体会童话”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的突出特点。
    除此之外,还可以挖掘相同“人文内涵”的,如:以“名人成长的小故事”为主题的、以“科技”为主题的、以“环境”为主题等等……引导学生掌握主题思想,能够对文章有更深刻的认知与理解。

 

呈现——巧妙出场

选材完成后,并不是把文章无序地全部呈现出来,而应综合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将所选文章科学地组合起来,细致排序,逐步强化学生的阅读思维,以取得群文阅读教学的整体效应。在实际的教学中,我尝试过抛砖引玉式和循序渐进式的教学结构,梳理如下。

抛砖引玉式的群文阅读教学结构,即先读一篇文章,再读一组文章。如在教学的群文阅读“观察与发现”主题时,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中第15课《玩出了名堂》,让学生对列文虎克在玩镜片时发明了显微镜的过程有所了解,再呈现《玩出了名堂》系列中的其他名人故事,有“贝尔发明电话”、“瓦特发明蒸汽机”、“莱特兄弟发明飞机”、“富尔顿发明轮船”等,像这样以一篇带多篇,学生很快能够建立“悉心观察,勤于动手,才能有所发现”的意识,有效地深化知识,提高阅读能力。

循序渐进式,就是按一定的顺序、步骤逐深入。也就是先读一组文章,再读另一组文章。如“有趣的寓言”的群文阅读教学,先指导学生读《亡羊补牢》这则寓言,让学生感受寓言篇幅短小、语言简练的特点;再指导学生读《南辕北辙》,在感受寓言篇幅短小的基础上,发现寓言所用的特殊手法——假托;最后引导学生阅读《买椟还珠》、《掩耳盗铃》,让学生充分体会寓言鲜明的讽刺性和教育性。这种教学结构,层层递进,学生新知识的生成自然而不生硬。

问题——因势利导

设计问题是进行群文阅读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有引导性、探索性、启发性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自主思考和主动探究的欲望,让学生深入到文章核心,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和学习方法。

教学以亲情为主题的《妈妈的账单》、《秋天的怀念》、《地震中的父与子》、《背影》几篇文章,设置问题:这几篇文章有哪些共同点?作者想表达什么?你从哪些语言和动作中感受到了什么?你最喜欢哪一篇?为什么?学生以解决该问题为出发点,带着问题到文章中寻找答案的过程,就是逐步提高阅读质量的过程。

《长城》这一单元的课文是与世界遗产有关的,如《颐和园》、《秦兵马俑》等,于是我又找到了《赵州桥》、《苏州园林》、《敦煌莫高窟》这三篇文章,并提出“这些景物的建造有什么相似之处?作者在写景状物时有什么不同?假如此时此刻你就站在这些景点旁,你最想说什么?”等问题,然后小组交流分享,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唤醒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需要注意的是,在群文阅读的过程中,应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真实感想,尊重不同观点,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发展学生的个性才能

延伸——精彩纷呈

要做好群文阅读,仅靠课堂上四十分钟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该尽力为学生创设群文阅读的环境,将群文阅读与其他教学模式结合起来,实现学生情感上的表达,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建立班级图书角,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读书学习习惯,营造积极的阅读氛围;开展“书海拾趣”活动,让学生们把自己在本周从书本中看到的有趣的故事讲给同学听,激发没有看过的学生去看的欲望;讲故事比赛,可以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手抄报比赛,每期确立一个主题,学生围绕主题设计内容,全班共同评分;“文化墙”展示,将学生的读书作品贴在教室及走廊墙壁,让“读好书”真正深入人心;阅读小游戏,教师提出相关字眼,学生说出相应文章名,如:教师提出“动物”,学生可回答关于动物的文章名,《猫》、《母鸡》、《斑羚飞度》、《麻雀》等,回答得多且正确的人可以获取相应的奖励,以此促使学生积极扩大阅读量。

总之,群文阅读是对传统阅读的有效补充,它需要教师具备深厚的阅读素养,找准定位、大胆设计、因材施教,让学生尽情享受阅读带来的快乐。如同杨纯彦老师所说的那样:捧起书本阅读吧!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

 


主办:休宁县海阳一小 教育教学科研                                                                                    会员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