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通知公告
微课展示
课例分享
学科研究
工作动态
荟萃课堂
课后反思
研究成果
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 >> 课例分享
《女娲补天》教学设计
信息来源:一小课题组     日期:2025/6/23     浏览次数:245

《女娲补天》教学设计

休宁县海阳一小   郑梦雪

教材简介:

《女娲补天》是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略读课文。课文用通俗易懂、简洁优美的语言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课文条理清晰,详略得当,处外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女娲百折不挠的形象,赞美了她为拯救人类而甘于奉献的精神。课文中处处呈现出生动逼真、源自生活的场景,把山火、洪水等自然灾害以及五彩云霞等自然现象,融入奇特的故事情节中,学生能从中感受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

设计理念:

《女娲补天》作为本组课文的最后一篇文章,篇幅虽然简短,但在语言上很有特色,对于训练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来说,是很好的范本。所以,本课的语言能力训练点侧重于让学生体会故事神奇的想象,学会运用起因、经过、结果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并尝试运用课文的表达方法,发挥想象,试着把女娲从各地捡来的五种颜色石头的过程说具体、生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学情分析:

已知: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在小学阶段的前三年大量阅读了童话故事、寓言故事,对神话故事也并不陌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对神话故事非常感兴趣,能自主阅读感受神话故事中神奇的想象、奇特的故事情节以及鲜明的人物形象。

未知:四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高级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自主了解故事情节和感受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教师需要在阅读方法上做指导,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谈中想象,在反复阅读中积累语言,感受神话故事的语言魅力,培养丰富的想象力,提高概括故事的能力。同时要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并以课文为基础,把学习延伸到课外阅读中,通过推荐阅读袁珂编著的《中国神话故事集》,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

教学目标:

1.认识“措、混”等9个生字。

2.默读课文,能说出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结合课文内容,感受故事中神奇的想象,体会女娲为了拯救受苦受难的人们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

4.发挥想象,把女娲从各地拣来的五种颜色石头的过程说清楚、生动。

教学重点:

1.能说出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发挥想象,把女娲从各地拣来的五种颜色石头的过程说清楚、生动。

教学难点:

发挥想象,把女娲从各地拣来的五种颜色石头的过程说清楚、生动。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预习单、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感受传统,揭示课题

1.展示中国神话故事中的场景图片,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特色。

导语: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诗词歌赋、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都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看看这些图片,你们能说出它们是来自哪个故事或传说吗?(学生依次说出图片中的故事的名称)

2.结合图片引出女娲补天的故事。

过渡:同学们,最后一张图片展示的是女娲造人的场景。女娲是神话传说中人类的母亲,她抟泥造人,才有了今天地球上的勃勃生机。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关于女娲的另外一个故事——女娲补天。

3.教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板书:女娲补天)

明确:“补”能修饰的对象有衣服、锅、雨伞、营养等,那么“天”怎么能“补”呢?又该如何“补”呢?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介绍女娲的相关知识。

女娲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又称女娲氏、灵娲、女帝等。相传女娲造人,一日中七十化变,以黄泥仿照自己抟土造人,创造人类社会并建立婚姻制度。因世间天塌地陷,于是熔彩石以补苍天,斩鳖足以立四极,留下了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

2.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圈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3.学生自学生字词,教师检测。

1)指名学生拼写生字。

识字方法:“措”可以通过形近字对比掌握;“塌”可以结合具体的生活场景来理解;“杀”可以结合动作和学生的生活常识来理解;“熄”可以通过分析字形结构来理解。

2)引导学生给课文段落标上序号,划分层次,并概括出每一层次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说说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课文梳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交代女娲补天的原因:天地忽然崩裂,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第二部分(第3~4自然段):写女娲不忍百姓受苦,艰难补天。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写人们恢复平静生活,怀念并歌颂女娲。

出示课件,填空并齐读:故事的起因是(天地忽然崩裂,导致百姓无法生存),故事的经过是(女娲想方设法补天),故事的结果是(人们恢复了平静的生活)。

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引导学生再次默读课文,圈画出文中有疑问的地方。

2.教师出示自主思考题目,学生分组交流讨论。

阅读与思考

1)读第1自然段,思考其作用。

2)读第2自然段,画出描写环境的句子,说说你的体会。

3)读第3自然段,揣摩女娲的心理。

4)读第4自然段,说说女娲补天具体做了哪些工作。

5)读第5自然段,想一想,女娲补天后,人们是怎么做的。

6)整体阅读课文,你从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女娲形象?请简单说说。

3.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对“阅读与思考”中的问题进行重点解读。

1)读第1自然段,思考其作用。

提示:教师先引导学生抓住“欢声笑语”“快乐幸福”二词体会人类当时生活的美好,然后提示学生注意故事后续人类的命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此基础上体会“对比”的效果。这一自然段描写了女娲造人后人间的幸福生活,与后文天崩地裂后人间的惨状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也表明了女娲补天的必要性。

2)读第2自然段,画出描写环境的句子,说说你的体会。

提示:首先引导学生找出这些句子,即第2自然段最后两句,然后引导学生抓住句子中的重点词语“大窟窿”“黑黝黝”“深沟”“喷涌”“残害”“混乱”“恐怖”等,充分发挥想象,体会大地上的悲惨景象以及人类无处安身的凄凉境地。此处也可拓展到神话的起因,即共工怒触不周山,适度介绍和解读共工这一人物。

3)读第3自然段,揣摩女娲的心理。

提示:引导学生抓住“难过”具体分析。可以采用连续设问的方式:女娲看到了什么情景?她是什么心情?她为什么会难过?从中可以体会到女娲的什么性格?应强调女娲视人类为自己的儿女,可联系学生平日生活中体验到的母爱感悟女娲的母性。

4)读第4自然段,说说女娲补天具体做了哪些工作。

提示:这一段层次非常清晰,教师可先提示学生找出本段的中心句,再找出段落中表示顺序的词语,即“先”“又”“接着”“最后”,然后引导学生一一进行归纳。在此基础上进行说话训练。指导学生表述女娲从各地捡来五种颜色石头的过程时,可先预设几个小问题:女娲寻找石头的过程可能遇到哪些困难?她可能会有什么想法?她可能在哪些地方找到这些石头?再把这些内容用准确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具体工作:①炼五色石补天;②斩龟足撑天;③杀黑龙除恶;  ④烧芦苇止水。

5)读第5自然段,想一想,女娲补天后,人们是怎么做的。

提示:教师可先引导学生从段落中提炼出“怀念”“传颂”两个核心词,再分析“传颂”一词的含义,从而让学生明白女娲补天、挽救人类是人们传颂她的原因。

6)整体阅读课文,你从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女娲形象?请简单说说。

提示:理解女娲的形象,重在通过具体事例感受其精神品质。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分析有关女娲的具体事例,体会其勇敢、善良的品质和为了人类不怕困难、甘愿奉献的精神。此处可进行知识拓展,指导学生归纳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并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小结:动人的神话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神话中体现出来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女娲炼石补天,不辞辛苦,不畏艰难,为了人类甘心奉献,千百年来,被人们深深怀念。让我们再读一读这个故事,再次感受女娲身上闪现的美好品质。

2.引导学生交流学习收获,比如理解词语的方法、把握人物形象的方法、归纳文章中心的方法等。

3.摘抄、积累文中优美的语句。

板书设计:

       15 女娲补天

天塌地裂                   读

修补天地         神奇     说

天地平静                   想

 

 

 

 


主办:休宁县海阳一小 教育教学科研                                                                                    会员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