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通知公告
微课展示
课例分享
学科研究
工作动态
荟萃课堂
课后反思
研究成果
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
《海底世界》教学反思
信息来源:一小课题组     日期:2025/6/23     浏览次数:235

《海底世界》教学反思

王芳玲

在《海底世界》第一课时的教学中,这篇课文就像一扇神奇的潜水舱窗口,让我们得以窥见多学科交织的奥秘。当讨论"海底是否寂静无声"时,我们不仅分析了文本描述,还结合物理学中的声波传播原理,通过数学计算比较了声音在空气和水中的传播差异。学生们惊讶地发现,课文中的"嗡嗡声"竟然蕴含着如此丰富的科学知识。

在理解"反推力"这个词语时,我们开展了一场跨学科的探索之旅。首先从物理学角度分析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然后用数学公式简单演示推力计算。学生们分组进行了小实验:用不同大小的气球测试反冲距离,并记录数据绘制简单的折线图。这种融合了物理、数学和科学实验的词语学习方式,让抽象概念变得直观可感。

思维导图绘制环节成为了艺术与科学的完美结合。学生们不仅用文本提炼关键词,更创造性地运用美术课的色彩知识:用深蓝色表现深海区,浅蓝色代表浅海;用暖色调描绘热带海域的生物,冷色调表现寒带海洋生态。一个学生甚至制作了立体折纸模型,将语文、美术和手工课融为一体。

在朗读训练中,我们尝试了创新的跨学科方法。音乐老师协助我们根据海底声音的特点设计节奏图谱:用长音符表示鲸鱼的鸣叫,短促的节奏模仿虾群的声音。学生们边打拍子边朗读,在韵律中感受语言的音乐美。这种语文学科与音乐学科的交融,让朗读教学焕发出新的活力。

课后延伸活动中,我设计了跨学科任务卡:用科学方法记录家中鱼缸的水温变化(科学);计算不同深度海域的压力值(数学);创作海底主题的剪贴画(美术);学唱海洋生物儿歌(音乐)。这些活动将课内学习自然延伸到各学科领域,实现了知识的立体建构。

这次教学让我深刻认识到,语文课堂完全可以成为学科融合的枢纽。未来我将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在预习阶段加入简单的科学实验;在字词教学中融入学科术语解析;在文本分析时鼓励多元表达方式。因为教育的真谛,就在于帮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遨游,发现各学科间美妙的联系。

 


主办:休宁县海阳一小 教育教学科研                                                                                    会员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