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园地五教学设计
休宁县海阳第一小学 汪秀君
[教学目标]
1.能体会到引用的好处,并在习作中尝试运用。
2.理解“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等句子的含义,并能背诵。
[教学重难点]
1.能体会到引用的好处,并在习作中尝试运用。
2.理解“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等句子的含义,并能背诵。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2课时
一、任务一:两类引用,拓展运用
(一)出示课本上的两个句子,引导学生思考句子特点。
◇正像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的,科学的灵感,绝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
◇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1.自由读句子,思考:这些句子有什么特点?
预设:都提到了名人名言
2.知识链接:什么是引用?
把名言、格言、成语、诗词、典故、史料以及特殊需要的语句等,有选择地使用到文章或讲话中,来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这种辞格叫引用。
(二)对比句子,关注形式
1.请生对比句子说发现
预设:第二个句子有引号 教师点拨
2.知识链接:引用的分类
(三)再读句子,思考出处,联系课文内容说说好处。
1.正像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的,科学的灵感,绝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
生预设:这里间接引用数学家华罗庚的话,说明科学的灵感需要发奋努力。
教师点拨
2.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生预设:这里直接引用司马迁说的话,说明人死的意义是不同的,有的人的死比泰山还重,有的人的死比鸿毛还轻。
教师点拨:这两个句子通过引用,增强了句子的说服力,更加有力地佐证了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
3.知识链接:引用的修辞效果
引用这一修辞手法的运用可以使文章或讲话论据确凿充分,不仅让读者有启发,并且很好地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说服力,使文章语言精练、意蕴含蓄。
4.知识链接:运用引用要注意的问题
(四)交流汇报:你在平时的习作中引用过哪些名人名言呢?
1.出示例子:
我曾在描写春天的作文里引用过唐代诗人孟浩然描写春天的诗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也曾在一篇关于诚信的文章中引用过名人名言。
2.同桌交流,生汇报
(五)随堂演练
结合下面情境,为了让表达效果更好,可以引用哪句话?
情境一:劝告他人真心向周边人学习。
示例:可以引用《论语》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情境二:当他人遭受失败时,你打算开导开导他。
示例:可以引用温德尔·菲利普斯的:“失败乃成功之母。”
情境三:举家团圆的日子快要到了,而你却身在异乡, 我们可以引用哪些句子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呢?
(六)教师小结
要理解原文的意思再进行引用,可避免出现知识性错误;根据表达的需要
来选择是直接引用还是间接引用。要在引用时注明来源出处。
二、任务二:日积月累,培养创新精神
过渡:接下来,我们继续来学习一些古人的名言警句,看看这些句子又会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一)学生自读名言,把句子读通、读顺。(课件出示)
1.指名读,指导读准字音。
2.听范读。
3.学生齐读句子。
(二)出示资料
(三)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1.自主学习,圈出难理解的字词
2.合作交流
3.小组汇报,教师点拨
预设1:“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一句出自《周易》,我们后来讲的“穷则生变”就是由这句话演变而来的。意思是:事物发展到了极点,就要发生变化,发生变化,才会使事物的发展不受阻塞,事物才能不断地发展。
预设2:“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出自《礼记·大学》,意思是: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激励人要弃旧图新。“新”在这里可以理解为进步的意思。
预设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一句出自《荀子·劝学》。这里的“青”指靛青,“蓝”指蓼蓝之类,是可作染料的草。原句的意思是:青是从蓝草里提炼出来的,但颜色比蓝草更深。这句话通常用来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
预设4:“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一句出自《淮南子》。“苟”当“如果、假如”讲。意思是:如果对人民有好处, 就不必一定要效法古人的制度; 如果有助于事情的成功,就不必沿袭旧的规矩。
(四)教师小结
(五)随堂练习
1.选句填空
2.小试牛刀
三、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古人的话往往包含大智慧,希望同学们不要把这些哲理话语只当做学习的任务,更要当做人生的道理来践行。
2.背诵日积月累。
3.把自己会背的、富有哲理的名言警句和同学交流,并引用名言练习说一句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