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通知公告
微课展示
课例分享
学科研究
工作动态
荟萃课堂
课后反思
研究成果
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 >> 课例分享
部(统)编六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五》教学设计
信息来源:一小课题组     日期:2025/6/18     浏览次数:126

部(统)编六年级语文《语文园地五》教学设计

休宁县海阳第一小学    马晓敏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感受书法的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语言运用:回顾六年的语文学习,交流自己养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思维能力:能借助文言文里学过的字的意思,推想词语的意思。

审美创造:能体会引用的好处,并在习作中尝试运用。

【教学目标】

1.回顾六年的语文学习,交流自己养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2.能借助文言文里学过的字的意思,推想词语的意思。

3.能体会引用的好处,并在习作中尝试运用。

4.欣赏赵孟頫的代表作之一《三门记》,了解赵孟頫及其楷书的特点。

5.背诵关于发展和创新的名言。

【教学重难点】

1. 回顾六年的语文学习,交流自己养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2. 能体会引用的好处,并在习作中尝试运用。

3.能体会引用的好处,并在习作中尝试运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任务一:勤交流(交流平台

1. 阅读有关习惯的名人名言,体会好习惯对一个人的重要作用。  

2.学生仔细阅读课本上的内容,概括其中提到的学习习惯。

1)读懂提示性的文字,与同桌交流。

2)指名汇报交流内容,注意要结合自己平时的学习情况来说。

(3)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交流自己养成的良好学习习惯。

4. 教师总结。

小结: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靠我们长期不懈地坚持和反复训练强化。好习惯一旦养成,不但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还会对我们终身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使我们终身受益。

任务二:多欣赏( 书写提示

1. 教师过渡:“不懂笔墨不读书”是好的读书习惯,但同时,会欣赏名家书法作品也是一个好习惯出示王羲之《兰亭集序》引入,你还知道哪些有名的书法家?王献之、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苏轼、米芾、黄庭坚、文徵明等。

2.回顾一下我们之前欣赏过的作品。

3.回顾欣赏书法作品的方法:从运笔特点、结构特点、整体感觉等方面欣赏书法作品。

4.今天我们再来认识另外一位书法名家——赵孟頫,欣赏一下他的楷书作品。名家介绍。

5. 出示赵孟頫的楷书代表作《三门记》(局部),引导学生欣赏、交流体会。

6.学生对比欣赏赵孟頫和颜真卿的作品结合课本上的文字提示,了解赵孟頫楷书的特点。

7.观看更多赵孟頫的书法作品,观看后人模仿赵孟頫的作品的视频

8.教师小结。

任务三:会运用(词句段运用)

1.出示词语,学生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

2.先引导学生说一说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再推想成语的意思。

1)学生根据已学知识理解加点字的意思。

2)学生推想成语的意思,有不懂的地方与同桌交流。

3. 查工具书,理解词义,对照自己的推想找有出入的地方。

  师小结:我们发现,这些加点字的字义和现在的字义出入很大,它们保留了古汉语的意义。在理解这类成语时,要根据具体语境弄清这些关键字的意思,再来推想词语的意思。

四、课堂回顾

教师总结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交流学习收获。爱读书、会欣赏书法作品、能融会贯通的运用成语,这些都是我们的好习惯!如果说成功是果实,那么好习惯便是种子。我们每个人都要在成长的过程中细心呵护这颗种子,让它渐渐地成长壮大

 

第二课时

一、体会引用的好处

1.教师出示要求:读下面的句子,联系课文内容体会引用的好处。

正像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的,科学的灵感,绝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

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教师提出问题:什么是引用?

学生思考并发言。

教师小结:把名言、格言、成语、诗词、典故、史料以及特殊需要的语句等,有选择地使用到文章或讲话中,来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这种修辞手法叫引用。

二、日积月累:培养创新变化的眼光

1.出示日积月累,教师提出要求:学生自读名言,把句子读通顺。

指名读。

教师指导读准字音。

2.教师提出要求:结合关键字,小组讨论交流,尝试理解句意。

预设1:“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一句出自《周易》。意思是事物发展到了极点,就要发生变化,发生变化才能使事物的发展不受阻塞,事物才能不断地发展。这里面的“变”“通”就是“变通”,指遇事不必死钻牛角,懂得通融、屈伸。

预设2:“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一句出自《礼记》。意思是: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新”在这里可以引申为精神上的洗礼、品德上的修炼、思想上的改造。

预设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一句出自《荀子》。意思是靛青这种染料是从蓝草里提取的,然而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这句话通常用来比喻人通过学习可以提升自己、学生超过老师或者后人胜过前人。

预设4:“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一句出自《淮南子》。意思是如果对人民有好处,就不必效法古人的制度,如果有助于事情的成功,就不必沿袭旧的规矩。告诉我们不断改进,不断创新,要做有利于人民,有利于事业的事。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五

勤交流     

多欣赏     

会运用     

 

 

 

 

 

 


主办:休宁县海阳一小 教育教学科研                                                                                    会员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