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里的生物》教学反思
海阳一小 李美蓉
在《表里的生物》第二课时教学中,我围绕教学目标,通过回顾“发现”过程、寻找“发现”证据、思辨“发现”意义和拓展“发现”空间等环节开展教学。
在回顾与梳理环节,通过引导学生回顾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我”发现父亲怀表发声到确信里面有蝎子的过程,学生能清晰把握文章脉络,为深入理解文本奠定基础。在寻找证据环节,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大胆想象、依托证据求证三个角度探寻“我”得出结论的依据,学生积极参与交流研讨,对科学探究和思考的过程有了直观感受,明白了文中“我”的猜想并非毫无根据,而是符合逻辑、逐步求证的过程。
在人物形象分析上,通过引导学生从文中找依据,学生能较好地认识到文中的“我”是个充满好奇心、善于观察思考、富有探究精神的孩子,达成了教学目标。拓展环节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交流类似趣事,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不少学生分享了童年有趣的探索故事,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也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在时间把控上不够精准,寻找“发现”证据环节,学生讨论时间过长,导致后面思辨“发现”意义环节稍显仓促,对“发现”的意义未能深入挖掘,学生理解不够透彻。在引导学生理解科学探究过程时,虽然有涉及,但深度和广度不足,没有充分联系生活实际拓展学生思维,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感悟仅停留在文本层面。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个体差异关注不够,部分基础薄弱的学生参与度不高,在讨论和发言中表现不够积极,没有得到充分的指导和帮助 。
针对这些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合理规划时间,突出重点。对于科学探究等抽象概念,结合更多生活实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同时,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鼓励基础薄弱的学生积极参与课堂,通过小组互助等形式,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更多的支持和鼓励,提升学习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