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表里的生物
李美蓉
教材分析:
《表里的生物》是冯至笔下的一篇精致散文,以其细腻的笔触温柔地触碰了我们的童年回忆。全文巧妙地分为四个部分,通过二十一个自然段,娓娓道来了一个小男孩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文章开篇,小作者便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既然声音是生物的标志,那为何父亲的怀表也能发出悦耳的声响呢?这一问题如一条红线,贯穿全文,引领读者跟随小作者的脚步,一同探索这个神秘的世界。
教学目标:
1.结合文中“我”与父亲的对话描写和“我”的心理描写,理解“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能够结合生活经历,与同学交流生活中遇到与文中的“我”类似的趣事。
3.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他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任务一:回顾“发现”的过程
1.回顾课文主要内容
2.明确观点:故事源于“我”有一个观点——小时候“我”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
3.理清过程:
(1)表里会发声:“我”发现父亲的怀表也会发出声音。
(2)表里有蝉虫:“我”就想去观察这个表,却被父亲拦住了,“我”猜想表里有蝉或者虫一类的生物。
(3)表里有蝎子:后来通过不断观察和思考,“我”最终确信表里有个小蝎子。
任务二:寻找“发现”的证据
交流研讨,寻找证据。
(1)证据一:源于生活经验(第1自然段)。
①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我”列举了很多的事例: 。
②关注一下这些事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你还能有什么新的发现?
③“我”不仅列举了正面的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还列举了反面的事例。
(2)证据二:展开大胆想象(第2~9自然段)。
①当“我”听到了父亲的表里发出了声音时,“我”做出了一个猜想——“我对于它的好奇心一天比一天增加。树上的蝉,草里的虫,都不会轻易被人看见,我想:表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这生物被父亲关在表里,不许小孩子动。”
②“我”为什么会有这么大胆的猜想呢?(生交流)
③“我”的猜想要成立的话,需要什么条件支撑?所以“我”的猜想也是有根有据,并非没有道理、不讲逻辑的,这不就体现了科学探究和思考的过程吗?
(3)证据三:依托证据求证(第10~19自然段)。
①观察:“蓝色的、红色的小宝石,钉住几个金黄色的齿轮,里边还有一个小尾巴似的东西不停地摆来摆去。这小世界不但被表盖保护着,还被一层玻璃蒙着。”
②询问:合作朗读父亲与“我”的对话。(从对话中你发现了什么?)
③思考:“我只想,大半因为它有好听的声音吧。但是一般的蝎子都没有这么好听的声音,也许这里边的蝎子与一般的不同。”
经过观察、询问、思考,“我”才做出这个判断——表里有蝎子。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过程?(科学、严谨、小心)经过了一系列反复的求证,“我”最终确信表里有蝎子。
④总结回顾整个发现的过程。
任务三:思辨“发现”的意义
1. 认识人物形象。
2. 你们认为冯至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从哪里体会到的?从课文找到相关的句子。
任务四:拓展“发现”的空间
1.交流经历,拓展“发现”。
课文结尾这样写道:“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不说了。”
2.童年的你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吗?请你学习作者的方法,举出具体事例来说明吗?写一写。(生写)
3.体会情感,总结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