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
海阳一小 黄秋霞
教学目标:
1.理解议论文中论点与结论的关系,掌握“观察现象—发现问题—不断探索—得出结论”的叙述逻辑。
2.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论证观点的方法,并能迁移运用。
3.感悟科学探索精神,培养“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的思维品质。
4.激发学生立志通过实践和探索追求真理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三个典型事例的叙述顺序及其与论点的关系。
难点:理解事例的典型性和论证的严密性,迁移运用至其他观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名言引路,激发思考
1.播放华罗庚、童第周、爱迪生的名言视频,学生齐读。
2.提问:“这些名言共同强调了什么精神?”引出本节课班级论坛主题:有志者事竟成。
3.揭示课题:“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论点与结论的呼应
任务一:回顾课文,找出文中两次提到观点的句子(开头和结尾)。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论点(开头)→ 结论(结尾)。
任务二:用自己的话解释观点。
三、精读探究:典型事例的叙述逻辑
任务一:小组合作,概括三个事例(波义耳、魏格纳、阿瑟林斯基)。
要求:用“人物+发现+结果”的句式概括。
示例:波义耳发现酸使紫罗兰变色,发明石蕊试纸。
任务二:聚焦波义耳事例,分析叙述顺序。
学生分步骤贴板书:观察现象→发现问题→不断探索→得出结论。
教师总结:“科学真理的诞生,需要敏锐的观察和持续的探索。”
任务三:自主完成共学单,分析剩余两个事例的叙述顺序。
教师拍照上传优秀学习单,学生展示并互评。
四、拓展迁移:论证观点的密码
任务一:讨论“三个典型事例如何连接在一起”。
快速浏览课文,找到文中的过渡句。
任务二:了解“科学家”的故事。
教师讲解故事并总结。
任务二:迁移应用至班级论坛主题“有志者事竟成”。
提供四则材料,学生选择合适事例并说明理由。
五、总结升华:科学精神的传承
齐读:马克思名言
教师总结:“真理属于持之以恒、勇于探索的人!”
六、作业设计
1.基础作业:仿照课文事例,写一段“观察现象→得出结论”的科学发现小故事。
2.拓展作业:搜集一则“有志者事竟成”的典型事例,并用课上所学论证方法撰写短文。
七、板书设计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论点 观察现象
论据 典型事例 发现问题
结论 不断探索
得出结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