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通知公告
微课展示
课例分享
学科研究
工作动态
荟萃课堂
课后反思
研究成果
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 >> 课后反思
AI赋能习作评改,落实“教-学-评”一体化
信息来源:一小课题组     日期:2025/6/18     浏览次数:102

AI赋能习作评改,落实--一体化

休宁县海阳一小胡莉莉

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下册第五单元习作《插上科学的翅膀飞》的教学实践中,我尝试将AI技术深度融入习作评改课,着力构建"教--"一体化的新型课堂生态。回顾整个教学过程,AI赋能不仅革新了传统习作评改模式,更让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地有痕,同时也引发了我对未来习作教学的深度思考。

一、AI诊断:精准定位学情,让"教"有靶向

课前运用AI对学生习作进行整体分析,是本次教学的重要创新点。AI系统基于预设的"奇特""令人信服"等评价维度,快速扫描文本,精准定位"生活环境不够奇幻""科学原理阐释不足"等共性问题。这种数据驱动的学情诊断,打破了传统教师单一批改的局限,使教学目标的设定更具针对性——聚焦"环境奇幻化描写""科技原理细节化"等核心改点,避免了评改的盲目性。例如,通过AI分析发现80%的习作存在环境描写写实化倾向,这直接促成了"运用夸张手法构建奇幻场景"的教学策略生成。课堂上,当AI生成的《游进火星中国非遗文化博物馆的"鱼灯"》画面直观呈现时,学生对"科幻环境特质"的认知从模糊走向清晰,这正是AI技术为精准教学提供的有力支撑。

 二、人机协同:重构评改范式,让有深度

教学中构建的学生互评—AI智评—教师导评三维评改体系,真正实现了"教"的深度融合。在例文赏评环节,学生基于评价单对余舒炫同学的习作进行初步赏评,聚焦"科学技术是否奇妙""经历是否奇特"等显性指标,这一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文本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随后引入AI的深度评价,其提供的修改建议不仅指出"人鱼对话原理缺失""挖掘机科技细节不足"等具体问题,更给出了"结合天人合一理念设计鱼灯变色功能"等富有创造性的解决方案。这种人机互补的评改模式,既保留了学生主体的个性化思考,又借助AI的理性分析弥补了儿童思维的局限性。当学生看到AI生成的修改后的片段时,直观感受到细节描写如何增强可信度,这种具象化的指导让抽象的写作原理变得可操作。更重要的是,AI评价语言的精准性(如"细节深度与合理性"的表述)为学生提供了规范的文学批评术语,提升了其鉴赏能力。

 三、技术赋能:激活创作潜能,让有方向

课堂中AI的实时互动功能成为激活学生创作热情的催化剂。任务三中豆包当场批阅环节,学生修改的片段即时获得反馈,这种即改即评的即时性互动极大增强了学习体验。例如,当学生在修改环境描写时加入"火星磁场导致鱼灯光芒变幻"的细节,AI即时给予"科幻元素与传统文化融合巧妙"的肯定,这种正向激励强化了学生的创作自信。同时,AI提供的"写出感受""加入具体数据"等实用策略,将"令人信服"的抽象要求转化为可操作的方法支架,帮助学生突破"想象奇特却难以落地"的瓶颈。课后调查显示,92%的学生认为AI建议"很有帮助",78%的学生能在修改中主动运用"细节化原理阐释"的方法,这表明技术赋能真正实现了从"教知识"到"教方法"的转变。

四、反思与展望:在融合中坚守教育本质

然而,教学中也暴露出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例如,部分学生过度依赖AI生成的科技名称,导致原创性想象受限;在人机互动中,如何平衡技术理性与人文温度,避免"数据茧房"对儿童创造力的束缚,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未来教学中,应更注重"AI为辅,人力为主"的原则:在科技元素构思阶段,鼓励学生先自主创造,再借助AI拓展思路;在评改环节,强调"人机建议对比分析",培养学生的审辨思维。同时,需进一步挖掘AI在个性化指导中的潜力,如针对不同写作水平的学生提供分层修改方案,让技术更好地服务于每个学生的成长。

此次教学实践让我深刻认识到,AI赋能习作教学的核心价值不在于技术本身,而在于通过技术创新重构教与学的关系。当AI成为师生共同的"学习伙伴",当评价成为贯穿教学全过程的"导航系统",写作教学才能真正实现从"结果导向"到"素养导向"的转型。在未来的教育征程中,我们既要拥抱技术变革,更要坚守语文教育的本质——让每个孩子在科技与人文的双翅引领下,飞向更广阔的表达天空。

 

 

 

 


主办:休宁县海阳一小 教育教学科研                                                                                    会员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