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织秋日的学科彩锦——《秋天》一课跨学科教学实践与思考
海阳一小 吴梦婕
《秋天》这篇课文以其优美的语言、生动的画面和丰富的情感,为一年级学生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秋日图景。在教授本课时,我深刻认识到,单纯的语言文字学习难以让学生充分领略秋之韵味。因此,我尝试打破学科壁垒,以语文核心素养(语言运用、思维发展、审美创造、文化理解)为根基,积极探索与科学、美术、音乐、劳动等学科的有机融合,力求让学生在多元体验中全方位感受秋天、理解秋天、表达秋天。现将本次跨学科教学的实践与思考总结如下:
一、跨学科融合的实践与亮点
(一)科学观察:激活自然认知
结合科学学科,引入“树叶变黄”“大雁南飞”的自然现象视频,引导学生观察树叶颜色变化过程、大雁飞行队形(“一”字/“人”字),并提问:“为什么秋天树叶会落?大雁为何排队飞?”通过简单科学解释(如“落叶减少水分蒸发”“雁群排队节省体力”),建立语言描写与自然规律的联系,既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场景,又激发对自然现象的探究兴趣。
(二)音乐感知:强化情感体验
借鉴音乐学科的节奏与旋律,将课文段落按“舒缓—轻快”节奏划分(如“树叶黄了,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用轻柔语调,“一群大雁往南飞”用活泼语调),让学生跟随钢琴伴奏朗读。通过音乐情绪的渲染,学生更易体会秋天的宁静与生机,朗读时能自然融入情感,避免“唱读”问题,提升语言感知的细腻度。
(三)美术创作:深化场景想象
利用美术学科的绘画与手工活动,让学生用彩纸剪贴“秋天的树”(黄色树叶、飘落动态),或用轻黏土制作“大雁南飞”场景。在创作过程中,学生需将课文中的“黄树叶”“大雁”等文字转化为视觉形象,既训练了“看画面说句子”的表达能力,又通过空间构图深化对课文场景的立体理解,促进形象思维与语言思维的协同发展。
二、现存问题与改进方向
(一)学科融合停留在知识叠加,缺乏深度关联
例如,在介绍“大雁南飞是候鸟迁徙”时,仅停留在科学知识的简单告知,未引导学生将“人”字形队列与汉字“人”的字形(一撇一捺相互支撑)建立联想,错失语言文字与科学现象的深层联结机会。后续可设计“汉字里的自然密码”任务,如对比“雁”字结构与大雁外形特征,让学生从造字逻辑角度理解汉字与自然的关系。
(二)跨学科思维训练不足,未形成能力迁移
在“观察树叶”环节,虽借助科学观察方法(看颜色、形状、动态),但未引导学生用“先…再…最后…”等句式有序表达观察过程,未能将科学思维转化为语文表达能力。改进策略:在科学观察后,增设“我的秋天发现卡”环节,要求学生用“秋天到了,我看到___,,,好像___”的句式描述观察结果,强化“观察—思考—表达”的跨学科思维链。
(三)评价忽视跨学科表现,维度单一
课堂评价聚焦于生字认读、朗读流利度等语文知识目标,未关注学生在跨学科活动中的合作能力(如小组制作“秋天手账”时的分工)、创新思维(如用不同材料表现“落叶动态”)。后续需设计多元评价表,增加“创意表达”“合作探究”“科学探究”等维度,例如:“☆ 能用2种以上材料表现秋天场景”“☆ 能说出1个秋天现象的科学原因”,全面评估学生综合素养。
三、未来教学启示
跨学科教学需以语文要素为核心,找准“学科融合点”与“能力生长点”。例如,后续可设计“秋天的多元日记”项目:
数学:统计校园里3种树木的落叶数量,用图表记录变化;
科学:观察并记录一周内气温变化,分析与树叶飘落的关系;
语文:用“有的…有的…还有的…”句式描述落叶或大雁队形,撰写观察日记;
美术:为日记配画,用色彩表现秋天的氛围。
通过此类项目式学习,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既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又实现“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理解”的综合提升,真正落实核心素养导向的跨学科教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