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通知公告
微课展示
课例分享
学科研究
工作动态
荟萃课堂
课后反思
研究成果
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 >> 课后反思
《那一定会很好》教学反思
信息来源:一小课题组     日期:2025/6/17     浏览次数:96

教学反思

王芳玲

在《那一定会很好》的教学中,我原本只计划带领学生感受童话的想象力,却意外发现这粒种子的生命历程竟是一场跨学科的奇妙探险。当学生描述种子"舒服地舒展着身子"时,一个平时热爱科学的孩子突然举手:"老师,这和我们在自然课上学过的种子萌发实验好像!"这句话像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学科之间的藩篱。我们顺势讨论起种子破土所需的阳光、水分条件,语文课堂里顿时生长出了科学的嫩芽。

在探讨树木变成手推车的环节时,我引入了简单的物理原理。学生们惊奇地发现,原来童话中"轮子咕噜噜转"的描述,暗合了他们科学课上学习的"圆形可以减少摩擦力"的知识。有个孩子甚至拿出数学课用的圆规,兴奋地比划着:"难怪车轮都是圆的,这样'那一定会很好'"这种自发性的学科联系,让文本理解超越了文学层面,触及了真实世界的运作规律。

最富启发的是讨论木地板"躺在阳台上"的片段。我们意外地开启了一场关于材料科学的对话:为什么木材适合做地板?这与树木原本的生长特性有何关联?学生们联想到劳动课上使用木工工具的经历,有人还提到美术课学过的木纹肌理。这种多角度的思考,让"那一定会很好"不再只是一句童话台词,而成为理解材料特性的情感纽带。

遗憾的是,在时间限制下,我们未能深入探讨种子轮回中的生命教育价值,这原本可以与社会课的"生命周期"概念相呼应。复述环节也错过了用时间轴等数学工具梳理情节的机会。这些缺失让我意识到,跨学科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叠加,而是要像种子成长那样,让不同领域的知识在思维的土壤中自然交融。未来教学,我会尝试用科学观察记录种子的真实生长,用数学图表分析故事情节发展,用美术创作表现不同形态的转化——因为一粒种子的童话,本就应该生长在所有学科的阳光雨露中。

 


主办:休宁县海阳一小 教育教学科研                                                                                    会员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