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教学反思:探索小学语文教学评一体化的实践路径
海阳一小 罗婷
在一年级《秋天》第一课时的教学实践中,我以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为指引,尝试构建“教 - 学 - 评”协同共生的课堂生态。现结合课堂实际,对教学评一体化的实施进行反思。
在教学设计阶段,我依据课程标准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语言感受力和观察能力”的要求,制定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学生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认识文中生字,感受秋天的景物特点。围绕目标,设计了识字游戏、朗读比赛、图文匹配等学习活动,并同步制定评价量表。例如,朗读评价从“字音准确”“停顿恰当”“语气自然”三个维度,用星级进行量化;识字评价通过小组闯关形式,检验学生对生字的认读、组词能力,将评价标准前置,让学生清晰知晓学习方向。
课堂上,识字环节采用“小组合作 + 分层评价”模式,先让学生自主观察生字结构,小组内交流识字方法,再通过“识字小达人”擂台赛进行展示评价。对于能分享多种识字技巧的学生给予“智慧星”奖励,鼓励创新;对基础薄弱学生,以“进步星”肯定其努力,实现评价的差异化。在朗读教学中,利用“师生互评”“生生互评”,让学生在评价他人的过程中加深对朗读标准的理解,如一位学生评价同伴朗读“树叶黄了”时提出“语速可以再慢一点,这样更能表现秋天的悠闲”,这种互评有效促进了学生朗读能力的提升。
但教学中仍存在不足。一方面,评价反馈的及时性有待加强,在小组活动中,因关注整体进度,部分学生的个性化问题未能及时点评;另一方面,评价方式虽多样,但质性评价的深度不足,对学生情感态度、思维发展等方面的评价不够具体。
未来教学中,我将进一步优化评价设计。课前,根据学情细化评价指标,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制定阶梯式评价标准;课中,运用课堂观察记录表,实时记录学生表现,确保评价全面、及时;课后,设置“成长档案袋”,收集学生作品、课堂表现视频等,进行过程性评价。同时,加强对质性评价语言的研究,用精准、生动的评价语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真正实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让教学评一体化在语文课堂落地生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