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通知公告
微课展示
课例分享
学科研究
工作动态
荟萃课堂
课后反思
研究成果
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 >> 课后反思
《江南》教学反思
信息来源:一小课题组     日期:2025/6/17     浏览次数:92

《江南》教学反思

休宁县海阳第一小学 雷刘文雨

《江南》作为一首经典的采莲歌,以简洁明快的语言、优美隽永的意境,生动展现了采莲时的欢乐场景。全诗前两行点明江南水乡采莲时节,莲叶繁茂、挨挨挤挤,字里行间洋溢着采莲人的赞叹之情。诗歌巧妙通过对莲叶、鱼儿的描写,传递出采莲的愉悦氛围,其中连用5个叠词,不仅毫无重复之感,更使全诗节奏轻快,凸显鱼的灵动与采莲人的快乐。本课教学重点涵盖认识“江”“南”等生字及三点水、草字头偏旁;书写“可”“东”等4个生字与竖钩、竖弯笔画;正确流利朗读并背诵课文;结合插图感受江南采莲情景与江南之美。上完此课,教学效果良好,也引发诸多思考与感悟,现将整堂课教学总结如下: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紧扣教学目标,积极探索跨学科教学策略,取得了良好成效:

1. 多学科融合识字写字:在识字写字教学中,融入美术学科元素,引导学生观察汉字的间架结构,如“江”“莲”等字的形态美,就像一幅幅简洁的图画。同时,借助数学学科中对比、分类的方法,对比复习竖弯钩与新学的竖、竖弯笔画,让学生直观发现差异。采用组内合作学习的模式,鼓励学生从生活、文化等多维度集思广益识字,如结合地理知识认识“江”与水的关系,联系传统文化理解“莲”的美好寓意 。在教师规范示范下,学生书写规范认真,不仅掌握了汉字书写技巧,更对汉字文化有了初步感知。

2. 音乐与朗读结合:考虑到这是学生首次学习古诗,在朗读指导环节,引入音乐学科元素。允许学生借助拼音慢速拼读,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播放轻柔舒缓的古典音乐,配合教师范读,让学生跟读、同桌对读、组内赛读。同时,结合舞蹈学科的肢体语言,引导学生用手势表示诗歌中的方位名词,感受鱼儿嬉戏的情趣,使学生仿佛置身于江南荷塘之中。“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音乐与肢体动作的辅助下,学生自然而然地实现了背诵,对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也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3. 借助多媒体与想象理解运用: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描绘的盛夏江南风光,运用信息技术学科手段,播放江南风光的高清图片、动态视频,将语文学习与视觉艺术相结合,营造身临其境的氛围。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将诗歌内容与美术创作联系起来,尝试用画笔描绘心中的江南荷塘,或结合音乐创作简单的旋律来表现诗歌情感。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理解了诗歌内容,认识了方位词,更感受到鱼儿欢快嬉戏的情境,实现了多学科知识的融合运用。

二、成功之处

本课教学最大的成功在于积极践行跨学科教学理念,将大量时间与机会留给学生。通过朗读、想象、配乐朗诵、绘画创作、诗歌吟唱等多种跨学科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江南美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凸显,语文素养与综合能力得到同步提升,真正实现了学科间的有机融合与相互促进。

三、不足之处

尽管学生在引导下完成了课文的理解与体验,但在跨学科教学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1. 跨学科拓展不足:虽然完成了生字、偏旁、笔画等教学任务,但在跨学科的拓展组词说句练习方面有所欠缺,未能充分引导学生将语文知识与生活实际、其他学科知识紧密联系,失去了知识迁移与积累的良好机会。

2. 限制学生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个性化理解与跨学科创意表达关注不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拓展。例如,在引导学生了解汉乐府时,未能充分鼓励学生从历史、音乐、文学等多学科角度自主探究,存在按固定答案教学的倾向,课堂教学不够开放包容,未能从整体上充分激发学生的跨学科学习潜力。

四、改进措施

若重新执教此课,将进一步深化跨学科教学:

1. 分层跨学科作业设计:针对学生差异,分层布置跨学科作业。基础薄弱的学生,除加强字词和朗读训练外,布置如制作生字卡片(融入美术设计)、为生字编儿歌(结合音乐与语文)等作业;基础较好的学生,鼓励开展探究性学习,如通过查阅历史资料、地理知识,对比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江南风貌,用文字或绘画进行跨学科表达。

2. 强化自主跨学科探究:提前引导学生从多学科渠道自主查询汉乐府诗歌特点,如从音乐学科了解其配乐特点,从历史学科探究创作背景;鼓励学生搜集其他描写江南美景的诗歌、绘画、音乐作品等,进行跨学科对比分析,拓展学习视野,培养自主探究与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真正打破学科壁垒,让语文学习与多学科知识相互交融、相得益彰 。

 

 


主办:休宁县海阳一小 教育教学科研                                                                                    会员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