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通知公告
微课展示
课例分享
学科研究
工作动态
荟萃课堂
课后反思
研究成果
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 >> 课后反思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学反思
信息来源:一小课题组     日期:2025/6/17     浏览次数:92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学反思

 

在教授《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后,我对教学过程进行了深入反思。

 

一、教学目标达成情况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   大部分学生能够准确认读生字词,如“野外、沟渠、向导、永远”等,通过多种识字方法,像加一加、减一减、换偏旁等,学生对生字的记忆较为深刻。但仍有个别基础较弱的学生,在“辨、稠”等字形相近、读音易混的字上,存在认读不准确的情况。

- 学生基本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不过,在长句子的朗读停顿和语气把握上,还有提升空间,比如“太阳是个忠实的向导,它在天空给你指点方向”这句话,部分学生读得不够自然流畅。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创设“野外迷路”的情境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知道的辨别方向的方法,如看太阳、月亮等。小组合作学习环节,学生能在组内交流想法,共同解决一些简单问题,如“北极星所在的方向”,但小组讨论有时会出现偏离主题、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的现象。

-   借助图片、动画等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关于辨别方向的自然现象,效果较好。例如,展示沟渠积雪融化的图片,学生能直观地理解沟渠里积雪化得快的一边是北方,化得慢的一边是南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学生对大自然中蕴含的科学知识表现出浓厚兴趣,在交流讨论环节,积极分享自己在生活中观察到的辨别方向的经验,如观察大树枝叶的疏密等,培养了学生对大自然的探索精神和观察能力。

 

二、教学方法运用

 

1. 情境教学法:创设野外迷路的情境贯穿始终,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学习知识,使学习过程更具趣味性和吸引力,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合作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有更多交流机会,但在分组时,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能力差异,导致部分小组讨论效率不高。后续应优化分组,根据学生情况合理搭配。

3. 直观演示法:多媒体的直观展示,如图片、动画等,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易懂,降低了学习难度,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

 

三、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

 

1. 优点

-   课堂导入生动有趣,迅速抓住学生注意力,为整堂课的学习营造了良好氛围。

-   教学环节设计较为紧凑,从识字教学到朗读指导,再到理解课文内容,过渡自然,层次分明。

-   注重对学生的鼓励和评价,及时肯定学生的积极表现,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2. 不足

-   对课堂节奏把控不够精准,在生字教学环节,因个别学生识字困难,花费时间较多,导致后面朗读指导环节时间略显紧张,没能充分让每个学生展示朗读。

-   在引导学生思考辨别方向的其他方法时,启发方式不够多样,学生思维没有得到更充分的拓展。

 

四、改进措施

 

1. 优化教学环节:提前做好学情分析,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设置分层教学目标和任务。合理分配各教学环节时间,在生字教学中,对于掌握较快的学生,安排拓展性学习任务,如用生字组词、造句等;对于基础薄弱学生,加强个别辅导。

2. 创新启发方式:在引导学生思考时,提供更多资料,如相关科普视频、图片等,拓宽学生视野,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积极分享自己独特的见解。

3. 加强小组建设:重新调整小组人员搭配,明确小组分工和合作规则,培养小组组长的组织协调能力,定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培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通过本次教学反思,我认识到自己在教学中的优点与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能力,使课堂教学更加高效、有趣,助力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成长。

 


主办:休宁县海阳一小 教育教学科研                                                                                    会员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