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通知公告
微课展示
课例分享
学科研究
工作动态
荟萃课堂
课后反思
研究成果
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 >> 课后反思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反思
信息来源:一小课题组     日期:2025/6/17     浏览次数:91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反思

海阳一小 程嘉垚

 

  本次古诗教学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为主线,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想象、感悟体会夏日西湖的独特美景,同时渗透送别诗的情感内涵。回顾课堂实施情况,总结反思如下:  

1.情境创设有效,激发学习兴趣

   开篇以学生熟悉的《咏柳》《村居》导入,通过回顾诗句画面自然过渡到新课,既激活了学生的古诗积累,又为“想象画面”的学习方法作了铺垫。课件中杭州西湖四季景点的对比(如“曲院风荷”“断桥残雪”),帮助学生直观理解诗人为何独选“六月西湖”的荷景赠别友人,目标达成度较高。  

2. 紧扣语文要素,落实字词基础

   通过“莲”“荷”等生字的书写指导、词语联想(如“接天莲叶”“映日荷花”)以及节奏划分朗读,学生能准确掌握字词、读出古诗韵律。小组合作理解诗句环节,学生能用“绿得无边无际”“红得特别鲜艳”等语言描述画面,初步感知对偶句的妙处。  

3. 以读促悟,突破难点

   通过“读诗句—想画面—说美景—画意境”的阶梯式设计,学生逐步深入诗境。尤其在“赏荷胜地对比”环节,学生能结合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说出西湖荷花的独特之美(荷叶的广阔、荷花的明艳),体会到诗人用壮丽之景表达对友人的深情挽留。  

 

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如:

1. 情感体悟不够深刻  

   作为一首“隐性送别诗”,学生对“借景抒情”的理解停留在表面,多数只能说出“西湖很美”,但对“为何用此景送别”“眷恋之情如何体现”缺乏深入思考。若补充杨万里与林子方的背景故事,或对比《赠汪伦》等直抒胸臆的送别诗,可能更利于学生感悟含蓄情感。  

2. 学生主体性有待加强

   小组讨论环节,部分后进学生依赖组内优生的解读,未能充分表达自己的理解;绘画评价时,侧重对画面“美不美”的点评,而忽略与诗句关键词(如“无穷碧”“别样红”)的关联。今后可设计更具体的合作任务,如“用诗句为同桌的画配解说词”。  

3. 拓展迁移不足

   未勾连杨万里其他作品(如《小池》)或同类写景诗(如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若能设计对比阅读或诗句仿写(如“接天____无穷____”),可进一步强化语言运用能力。

 

改进方向

深化情感体验

   “解诗题”环节可增加提问:“题目有‘送’,诗中却只写景,诗人想对林子方说什么?”引导学生将景与情关联;播放古筝曲《平湖秋月》配乐诵读,渲染离别氛围。  

优化活动设计

   画环节可改为“为林子方设计一张西湖明信片”,要求选取诗句中印象最深的景象,并写下“赠别寄语”,注重情感表达。  

 延伸文化积累

   推荐学生课后查找“西湖十景”中的其他诗句,开展“古诗中的西湖”主题分享,拓宽学生学习古诗的视野。  

 

总结:本节课在“读诗悟画”上效果显著,但“以景悟情”上还要下功夫。今后需更注重学生思维的梯度培养  

 

 

 


主办:休宁县海阳一小 教育教学科研                                                                                    会员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