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余佳慧
在完成《人之初》第一课时教学后,回顾整个课堂,既有收获也有遗憾。课堂伊始,我通过谈话创设情境引入课题,顺利将学生带入传统文化的学习氛围中。随后,在诵读环节,我结合音乐课的节奏训练,采用师生对读、男女生赛读等多种形式,并配以简单的打击乐器(如手鼓)打节拍,学生们兴致勃勃,课堂充满朗朗书声,初步感受到了《三字经》的韵律之美。在识字教学时,运用字理识字法讲解"初""性"等生字,结合美术课的简笔画展示汉字演变过程,还让学生尝试用黏土塑造这些汉字,学生对生字的记忆更加深刻,学习效果超出预期。
然而,教学过程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一方面,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在导入和识字环节耗时过长,导致后面理解文本内容的时间被压缩。学生对"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等语句仅仅停留在朗读层面,未能结合道德与法治课中关于品格培养的内容深入探讨其内涵,只是浅尝辄止地进行了简单解释,传统文化育人价值的挖掘明显不足。另一方面,课堂上过于关注教学流程的推进,与学生的互动不够深入,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富有创意的想法(如将课文内容用戏剧表演的形式展现),没能给予充分鼓励和引导,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独特性没有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此外,在课堂练习环节,对不同学习能力学生的分层指导不够,基础较弱的学生在生字书写和文本理解上仍存在困难,而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又缺乏更具挑战性的任务,如将课文内容与科学课中的人类发展知识相联系等。
针对这些问题,我计划在后续教学中做出调整。导入环节将控制在3-5分钟,为核心教学内容预留充足时间。在讲解文本时,结合更多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如班级里的好人好事(德育)、不同学习习惯导致的不同结果(心理学知识)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经典语句。同时,增加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可以结合信息技术课,让学生通过网络查找相关资料来支持自己的观点。此外,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分层任务:基础层完成生字书写,提高层尝试用课文内容创作简短的童谣(音乐),拓展层则可以结合历史知识探讨人性论的发展演变,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升。还可以设计跨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如"用数学统计方法调查同学们对'性本善'的看法"等,使课堂教学更加高效,真正实现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