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语文课堂中的跨学科融合——《操场上》第一课时实践与思考
海阳一小 吴梦婕
本次执教一年级下册《操场上》第一课时,我尝试突破传统语文课堂的边界,以“提升语文核心素养”为根基,积极探索“跨学科学习”的实践路径。我深刻体会到,语文并非孤立的知识岛屿,而是连接广阔世界的桥梁。围绕“操场上”这一充满动感与生活气息的主题,我设计了以“趣味运动会”为核心情境、“争做运动小达人”为驱动任务的教学活动,旨在让学生在多元互动的体验中,既扎实掌握语文知识,又初步感受学科融合的魅力,促进综合素养的萌发。
一、 跨学科融合点的探索与实践
(一)语文+体育:动作体验深化字词理解 (核心融合点)
在教授“拍、打、拔、跑、跳、踢”等动词及“提手旁”、“足字旁”时,不再局限于图片和讲解。我引导学生“动起来”:看到“拍”就做拍手动作,看到“跳”就原地跳跃,学习“拔”时模拟拔河姿势,学“踢”时做踢腿动作。将抽象的文字符号与具体的身体动作建立直接联系。
这种身体参与式学习极大地激发了兴趣,尤其对于具象思维主导的低年级学生。大部分学生能迅速建立“偏旁部首-动作部位-词语含义”的关联,在后续的“体育活动名称分类”环节表现优异。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这是本课最自然、最有效的跨学科切入点。体育的“动”完美服务于语文的“理解”,实现了“在做中学,在动中悟”。
(二)语文+美术:视觉观察提升书写审美
在写字教学环节(如“足”、“跑”),我不仅强调笔画笔顺,更引入美术的“观察法”。引导学生像“小画家”一样,仔细观察范字在田字格中的“构图”:笔画的位置(如“跑”字“包”的撇从哪里起笔,竖弯钩如何舒展)、部件间的比例(左右结构,“⻊”和“包”谁宽谁窄)、整体的平衡感。通过对比书写规范与存在问题的学生作品,引导学生进行直观的“视觉审美判断”。
部分学生对汉字结构的敏感度有所提升,能说出“这个‘包’写得太挤了”或“这个竖弯钩很漂亮,像滑梯一样”。这为培养书写规范性和初步的汉字审美奠定了基础。 将汉字书写提升到“视觉艺术”层面进行观察和分析,是语文与美术的巧妙结合。未来需提供更多具体的观察支架(如用不同颜色标出关键笔画位置关系),并加强“美”的引导语。
(三)语文+音乐:节奏韵律活化语言表达 (初步尝试)
在朗读词语(如“打球”、“拔河”、“跑步”、“跳高”)和简短儿歌时,我初步尝试融入音乐的“节奏感”。例如,模仿拍皮球的轻快节奏读“打球”,用有力的、拉长的语调读“拔河”。鼓励学生根据运动的特点,尝试用不同的速度、力度和音调朗读。
朗读形式更丰富有趣,部分学生乐于模仿不同的节奏语调,对词语所描绘的运动状态有了更感性的认识。音乐元素的融合能有效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情境感,尤其适合儿歌类课文。本次尝试较浅,未来可设计更明确的节奏型(如拍手伴奏),或引导学生创编简单的运动口号/儿歌。
《操场上》的跨学科教学尝试是一次充满启发的旅程。我深刻感受到,当语文课堂打破学科壁垒,引入体育的活力、美术的视觉、音乐的韵律,甚至设计的萌芽时,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极大点燃,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变得更加立体、深刻和灵动。尽管在时间把控、活动深度和评价机制上仍面临挑战,但这次实践让我清晰看到了跨学科学习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巨大潜力和价值——它不仅是方法,更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连接真实世界的必由之路。未来,我将持续探索,努力让语文课堂成为一座四通八达的“立交桥”,助力学生在知识的融合与实践中茁壮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