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对今》教学反思
海阳一小 汪亚琪
一、教学亮点
1.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课程伊始,我通过展示古今生活场景对比图片,如古代竹简与现代书籍、传统服饰与现代服装等,引导学生观察差异,引出“对”的概念,营造出轻松有趣的学习氛围,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让他们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2. 多元识字,夯实基础:针对一年级学生特点,采用多种识字方法。运用图文结合法,将“圆”“严”等生字与对应图片结合,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字义;通过动作演示,让学生表演“严寒”“酷暑”下的状态,加深对词语的记忆;利用拍手读对子的方式,让学生在节奏中感受汉字的韵律,强化识字效果。从课堂反馈来看,学生识字积极性高,大部分学生能快速认读生字。
3. 朗读指导,感受韵味:在朗读教学中,注重分层指导。先让学生自由读,初步感知对子节奏;再通过教师范读,强调停顿和重音;最后组织学生分角色读、男女生赛读等。学生在多样的朗读形式中,逐渐体会到对子工整对仗、朗朗上口的特点,感受到汉语言文字的独特韵味。
二、存在问题
1. 教学节奏把控不足:在识字环节,为让学生充分掌握生字,花费时间过长,导致后面拓展环节时间紧张。原本设计的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尝试创编对子的内容未能充分展开,部分学生意犹未尽,影响教学完整性和学生思维拓展。
2. 学生主体性体现不够:教学过程中,虽有互动,但更多是按照预设流程推进,留给学生自主思考、提问的时间较少。当学生提出一些超出预设的问题时,未能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和引导,一定程度上抑制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
3. 评价方式单一:课堂评价多以教师口头表扬为主,评价语言不够丰富具体。对学生的表现缺乏多元化评价,如小组评价、生生互评等,未能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作用,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合作意识的培养。
三、改进方向
1. 优化教学设计,合理安排时间:重新梳理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精确分配各环节时间。在识字环节,提前预设好每个生字的教学时间,避免拖沓;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取舍,确保重点突出、难点突破,让课堂教学张弛有度。
2.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在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需求和兴趣,设计更多开放性问题和活动,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遇到学生提出的意外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抓住教育契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和成长的舞台。
3. 丰富评价方式:采用多元化评价体系,将教师评价、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和小组评价相结合。设计具体、有针对性的评价语言,不仅关注学生学习结果,更注重学习过程和态度。例如,对学生的朗读评价,可以从读音、节奏、情感等方面进行细致点评,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