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小学语文跨学科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海阳一小 方彩萍
在《操场上》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围绕“校园生活”主题开展跨学科教学尝试,将语文与体育、美术、音乐学科进行融合。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既有值得总结的经验,也暴露出一些问题,现进行深入反思。
一、教学实践中的亮点
(一)学科融合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我将语文学习与体育活动紧密结合。带领学生来到真实的操场场景,开展“词语接力赛”,将课文中的动词“跑、跳、踢、拍”融入比赛项目。学生在跳绳、踢毽子、拍皮球等活动中,不仅加深了对动词的理解与运用,还在运动中体会到词语的动态感。同时,引入美术学科元素,让学生用彩笔画出自己在操场上最喜爱的活动,用生动的画面辅助语言表达。最后,结合音乐学科,创编《操场律动歌》,将课文中的词语编入旋律,学生在欢快的歌声中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这种多学科融合的教学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氛围十分活跃。
(二)情境创设促进语言运用
通过构建真实的操场情境,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语言实践机会。在活动结束后,我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学到的句式和词语,描述自己或同学在操场上的活动。有的学生说:“小明用力地拍着皮球,皮球‘砰砰’地跳个不停。”还有的学生描述:“我们像欢快的小鸟,在操场上笑着、跑着,快乐极了!”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自然而然地运用语言进行表达,语言运用能力得到有效锻炼。
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科融合深度不足
虽然在教学中融入了多个学科的元素,但各学科之间的融合较为浅显,缺乏深度整合。例如,体育活动与语文学习的结合仅停留在用动词描述运动项目,没有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运动过程中的细节,进行更细致的描写;美术创作与语文表达的关联也只是简单地根据画面进行描述,没有深入挖掘两者在创意表达、情感传递方面的内在联系,导致跨学科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
(二)学生个体参与不均衡
在跨学科活动中,部分性格活泼、运动能力较强的学生表现积极,参与度高,而一些性格内向或运动能力较弱的学生则参与度较低,在活动中处于被动状态。例如,在“词语接力赛”中,个别学生因为担心自己表现不好而不敢主动参与,在语言表达环节也较少发言。这反映出我在教学设计时,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缺乏针对不同学生的分层任务设计和个性化指导。
三、改进措施与未来方向
(一)加强学科间的深度融合
在今后的跨学科教学中,深入挖掘语文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更有深度的融合设计。比如,在学习描写运动的课文时,引导学生观察体育活动中的人物动作、表情、心理,将其转化为生动的语言描写,同时结合美术学科的速写技巧,用简单的线条勾勒运动瞬间,再通过语言描述画面,实现视觉艺术与语言艺术的深度融合;在音乐创作环节,鼓励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和情感基调,自主创作歌词和旋律,将文学与音乐进行更紧密的结合,提升跨学科教学的质量。
(二)关注个体差异,促进全员参与
在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分层任务和活动。对于能力较弱的学生,提供更多的支架和引导,如给出描写模板、提供词语库等,帮助他们顺利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布置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如进行创意写作、组织小组活动等,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个别学生的关注和指导,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跨学科学习中有所收获和成长。
通过本次《操场上》第二课时的教学实践与反思,我深刻认识到小学语文跨学科教学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探索和改进,努力实现学科之间的深度融合,让跨学科教学真正成为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