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数智赋能语文教学”为视角
海阳一小 储银微
在《人之初》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尝试将数字技术与语文教学融合,虽取得一定效果,但也暴露出不少问题。以下结合教学实践,对“如何实现数智赋能语文教学”展开反思:
一、数智技术的应用亮点与不足
借助多媒体动画拆解“性、善、习”等生字的构字原理,如通过动态演示“心”字底的演变过程,帮助低年级学生理解“性本善”中“性”与心理、本性的关联。同时,利用识字APP的即时反馈功能,让学生在触屏游戏中巩固字形辨析,课堂参与度提升明显。
在拓展“苟不教,性乃迁”的内涵时,虽播放了“孟母三迁”的动画视频,但视频仅停留在故事复述层面,未引导学生结合文本句式(如“苟……乃……”)进行语言实践。技术手段成了视觉补充,却未能深化对文言逻辑的理解,背离了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
二、数智赋能的深层困境
为追求“数字化”形式,在朗读环节使用AI语音测评系统,要求学生模仿标准发音节奏。但《三字经》的韵律美感本需个性化体验,机械的评分标准反而让学生忽视了“平仄相间”的朗读韵味,将语文学习异化为技术训练。
课后通过学习平台收集了学生的识字正确率数据,但仅用于统计达标率,未深入分析错误类型(如形近字混淆、笔画顺序错误)。数智技术生成的学情报告未能转化为针对性教学策略,沦为形式化的“数据摆设”。
三、改进方向:让技术回归“赋能”本质
在解读“教之道,贵以专”时,可利用交互式白板呈现“专”字的甲骨文形态(手持棍棒专注敲击),引导学生结合字形猜测字义,再回归文本讨论“专心”的教育意义,使技术成为连接古今语义的桥梁,而非替代文本解读的捷径。
利用AI错题分析功能归类学生的识字难点,如发现“习”字的横折钩书写错误率达40%,可在下次课中针对性设计AR描红练习,让技术生成的学情数据真正驱动教学改进。同时,在朗读评价中加入“情感表达”主观维度,避免AI测评过度量化语文学习的人文性。
四、结语
数智赋能语文教学的关键,在于把握“技术工具”与“人文内核”的平衡点。唯有让数字技术服务于文本理解、语言实践和思维发展,而非炫技或简化学习过程,才能真正释放其教育价值。下一阶段,需更深入研究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让技术手段在《三字经》等传统文化文本的教学中,既做“铺路石”,亦成“点睛笔”。
|